窗边小豆豆童年最敏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心理动力学派的理论认为,一个人小时候所受到的教育或者伤害,其影响是很持久的。这些影响,有些会比较明显地外露,有些则在人的潜意识中不由自主地发生作用。因此,心理治疗中的精神分析特别看重释梦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追溯童年生活,以发现患者的无意识生活中致病的精神创伤。
以上述理论观照黑柳彻子的著作《窗边的小豆豆》,我发现,生性活泼、一生童心不泯的小豆豆,内心深处其实也有隐隐的伤痛残留着,这种隐痛影响了她对该著作名称的选择:
读著作中第二则故事《窗边的小豆豆》,一般人的概括可能是,小豆豆在第一所学校上一年级时,由于好动(可能是轻微的多动症),常跑到窗边跟宣传艺人打招呼,与屋檐下的燕子大声说话,向路过窗前的隔壁班的班主任老师提问题等等,闹得老师无法上课以至被这所学校退学了。如果细心一点,联系后记中的内容(隔壁班那位班主任的介绍),我们就会知道,小豆豆之所以常站在窗边,除了她的淘气与顽皮,还有就是,她被老师罚站在了窗边。
尽管被“罚站”这件事长大后的小豆豆“已经完全不记得了”(P249),但是,在“当时我总是站在窗边等着宣传艺人经过。而……实际上,我隐隐约约地总有一种被排斥感”、“我把这本书命名名《窗边》,是因为在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正流行着窗边族′这个说法。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非处于主体地位的感觉,所以我选择了这样的书名。(P263)”
由于有了这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所以才有了小豆豆当初跟着妈妈去新学校时不明就里的自愿。
妈妈这样决定了,只对小豆豆说:
“我们去一个新学校看看吧,听说那里很不错呢。”
小豆豆稍微想了想,说:
“去也行……”
妈妈心想,这孩子现在在想些什么呢?莫非她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出自己已经退学了?
对妈妈心理的这种猜测是写作本书时进行的,其实是一种心理投射。这说明在第一所学校被罚站所产生的被排斥感,对小豆豆的心理影响是深远的。由于小豆豆及时转入了巴学园,这里的自由与欢乐将那种被排斥的伤害压制在潜意识之中。而当作者写作本书时,因窗边族′这个流行说法的触动,小时候的伤痛立刻被激活,浮上了意识层面,有关记忆也随之而来,于是就把书名定为了《“窗边”的小豆豆》,其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是小林校长和他的巴学园让小豆豆远离了“窗边”,并且给了她足够的自信和快乐。
由此可见,儿童的心其实也是很敏感的。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像小林校长那样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个性,小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