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么读经典?(2)
2022-10-17 来源:旧番剧
如何为5000字《老子》写一部通识书?《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等,是先秦时代极为重要的一部典籍,后成为道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从老子其人到《老子》其书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言约旨远,意蕴深刻,想要读懂读通并非易事。《〈老子〉通识》作者、复旦大学教授郭永秉以出土的早期写本——北大汉简本作为写作底本,追求新知与旧识的平衡,“不是简单的调和,而是认知上的螺旋式提升,继而把我认为的关于老子、《老子》和老子思想真正的通识和盘托出,提供给愿意读《老子》的年轻人”。书中着力对老子所处的时代及与孔子、彭祖等著名人物的关联等进行讨论,用略为轻松的笔调解读老子主要思想主张、核心用语,如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宠辱若惊等,但又不放弃学术的严谨性和前沿性。
比起“魔术揭秘”,经典导读更像“解说员”
有人说《红楼梦》“死活读不下去”,对此,《〈红楼梦〉通识》作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认为,经典对于读者的考验和挑战在于,“把心灵世界投向一个怎样的世界,把小说人物,把自己,把传统文化以及‘情与礼’的冲突,放在怎样的平台来思考,而这种深入思考,是需要靠反复阅读才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的。”
在他看来,经典导读往往有两种写法,一是“揭秘魔术师”,即告诉读者为什么这里好,那里又为什么那样写,比如脂砚斋,但有时会过于直奔目标少了经典品读的余味;另一种好比足球比赛解说,让观众或读者懂得其中门道与乐趣。他更倾向于后种,《红楼梦》不妨先“通读”原著一遍,才能谈到“读通”,然后再有“通识”,最终形成文化共识,这就是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经典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