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176号,是我再也回不去的家

2022-10-26 来源:旧番剧

人民路176号,是我再也回不去的家


配图 |《风柜来的人》
在太平间里,我看着爸爸被推进冒着冷气的金属抽屉,好像光盘顺着轨道被推进影碟机,只是所有精彩的画面已经播完。
前言
2019年,我参加了阿骏组织的一场“city walk”,跟着他在上海走街串巷,对自认熟悉的街区有了很多全新的认知。聊天中,惊讶地发现,1990年出生的他,竟然和我在同一片区域长大。熟悉之后,我和他进行了数次深谈,听他讲老城厢的童年,及经历拆迁与家庭变故之后的命运流转,也借此怀念一些关于上海的片段。
以下是他的自述。
1
人民路176号,是我出生时的家:红砖墙,三层高,长长一列、并排开着十多个门洞的公房,一楼临街的那面开满了各种小店,烟纸店、蛋糕店、建材店、劳保用品店……热热闹闹地顺着这条半圆形的马路蜿蜒铺陈。人民路和另半圈中华路,都是民国初年拆城填濠筑的路,合围成过去的上海旧城,如今在地图上,这里东靠黄浦江十六铺,西近豫园,北临外滩,依然是这座都市绝对的“C位”。
我家当年能住进这套房子,多亏过世的外公。他年轻时从南京调到上海当兵,在老城区一处石库门里弄安了家。我爸妈结婚时,外公向厂里打了申请,分到虹口区的一套公房。我妈妈想住得更靠近娘家一些,他们就想办法找到一户住在人民路的人家,跟对方谈妥,对调了房子。
80年代上海老百姓说的“调房子”,和现在置换房屋的概念是两码事。在90年代末住房商品化之前,大家通过自发的“换房”来缩短上下班通勤距离、缓解房屋面积方面的矛盾。那时上海各区的房管所都设有专门的部门管这事,很多老上海人都有过不止一次的换房经历。
在那个灶台挤在门外过道、端着痰盂罐上厕所的年代,我们一家三口能拥有40多平的“一梯两户”,实属幸运。我家在三楼,带个小小的露天阳台,那会儿附近还没建起高楼,我最喜欢做的就是趴在阳台上“望野眼”:看漫天的白云悠悠飘过,太阳以优美的抛物线缓缓下落;看对面的石库门里弄和斜对面的公房,人们在过道、晒台上拔鸡毛切菜,拧床单晾晒,夏天男人们光着膀子浇凉水澡……这些生活百态有趣又让人安心,有时看着看着,我也会羞涩地想:他们会不会也在看我呢?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