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兴:“黄冈学”学科知识体系与黄冈文化谱系问题探究(11)
2022-10-27 来源:旧番剧
戏曲文化
:著名京剧鼻祖余三胜,黄梅戏宗师邢秀娘。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及太白湖畔的田歌、畈腔采茶调,现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5年黄梅县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的称号。东腔戏,俗称“哦嗬腔”,又名“东路花鼓”,清朝时期发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英山等县,其声腔高亢,为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该剧种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保护项目。 “黄冈印”文化(楚剧、汉剧、京剧和黄梅戏四种戏的源头都在黄冈,形成了”四戏同源”的独特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和业态)、黄冈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黄梅戏发源于黄冈,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诗人毛泽东戏称:“黄梅戏是被大水冲到安徽去的”。
遗产文化:黄冈的16项国家级文化遗产:其一、黄冈8大物质文化遗产(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安县七里坪革命旧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坡赤壁。湖北有文武赤壁之说,文赤壁位于黄州,黄梅县四祖寺。原专指佛教禅宗四祖大医禅师道信创建的寺院。黄梅县五祖寺。祖寺又名东山寺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之地。红安县陡山吴氏祠。(广济县今武穴)郑公塔。浠水县万年台戏台。蕲春县李时珍陵园。其二、黄冈8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黄梅戏等。安徽省在20世纪50年代将这一剧种正式定名为黄梅戏。它直接影响了安徽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黄梅县挑花。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东路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蕲春、英山等县,由200年前流传于民间的“哦嗬腔”逐步发展演变而成。该剧种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清戏的声腔和剧目,唱腔有东腔、二高腔、二行、对腔、叹腔和小调等。湖北大鼓。过去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等地,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流行全省。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湖北大鼓以鼓板伴奏,说唱兼长,风趣幽默。岳家拳。为宋朝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将所学拳术结合作战要求传授全军,岳家拳自此初具雏形。相传岳飞第四子岳震和第五子岳霆避难湖北时,将此拳术传授给民间,在鄂东一带流传。红安绣活。红安一带流行的民间刺绣艺术,其绣品以连袜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据传红安绣活始于汉代,至明清达于兴盛。禅宗祖师传说。黄梅禅宗祖师传说由禅宗发展的重大事件展开,主要有关于佛祖身世的传说、关于五祖弘忍是破头山上的栽松老道转世的传说和传法立嗣的传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