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喜欢的动漫角色”往往会死掉?因为不死,你很可能不会爱上(7)
2022-10-28 来源:旧番剧
这种共情可以表现为人们会对悲剧进行自我反思,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处境和人际关系做对比,庆幸自己的身边没有发生这样的悲剧,在幸福感增强的同时,也能站在完整的视角去审视发生在角色身上的悲剧,以对其产生怜悯、惋惜的情绪。
很多时候,观众会将角色因死亡而未完成的遗憾代入自己的身上,通过自己的想象、二次创作对其进行美化、补完(也就是同人创作中的if线),以充实角色带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加深对角色的喜爱之情。
而这些二次创作,又会引起对剧情有同样理解、角色抱有同样情感的同好之间的共鸣,在彼此的交流之中又美化了自己心目中的角色。
借着角色的悲剧,观众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感,还寻找到一种陪伴。因为这些观众所必需的精神附属品,死亡角色在观众的心目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此外,观众会对死亡角色动情不仅因为心理原因,还有生理原因。
当人观赏到悲剧之后,大脑会释放后叶催产剂,与脑回路结合,促使人对周围的人产生关切,在往后的生活当中,人们会更加珍惜日常的点滴。这一影响人们生活的积极要素,也是悲剧能带给人好感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历史上,相较于喜剧,悲剧更容易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古希腊的哲学观里,悲剧要实现的美学效果就是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也相信,在感受到怜悯和恐惧之后,受众的内心就会得到净化。而这一观点,也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得到了继承。
无论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还是《麦克白》,莎士比亚都在这些剧本中贯彻了“性格就是命运”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