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丨人类2.0时代的“美好生活”(4)

2022-10-29 来源:旧番剧
《人类2.0》
皮埃罗的立论基础来源于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于1942年出版的《哲学新解》一书,转引自《人类2.0》第57页的表述是:人类是符号的动物,我们一直在创造看起来跟“适者生存”原则背道而驰的庞大的符号体系。
其实,在人类学的理论体系中,一直是以“人类是符号或文化的动物”为研究前提,阐释学派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对于机器来说确实很难,正如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者所关注的领域一样,人在本质上并非是经济理性的人和机器化的人,而所谓的理性也不过是文化的一种表述,正如打马凌诺夫斯基起所关注的西太平洋岛屿上不那么“理性”的贸易体系开始,我们就需要正视社会和个体的差异化以及理解文化或符号的复杂性。
既然,人类尚未对自身形成完全的认知,而人类生物科技或纳米技术也许会带来颠覆性的发现,但在此之前,符号思维对于人造“智能人”来说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堑。相比而言,人类真正需要担忧的是“人类为了跟周边的机器互动却必须经常表现得像个机器”,而不是机器的智能化。
的确,人的机器化和数字化使人产生异化。其实,西哲马克思和鲍德里亚等早就谈及人的异化和物化,而在数字化时代,人不断适应机器语言和数字语言,人的沟通转变为数字的沟通,甚至于只能像计算机一样进行指令输入和输出的程序运行,最终造成人是机器化的人,就像我们可能受控于钟表。
我们今天的技术更多用到了人机互动,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需要以机器为媒介,计算机、互联网以及视听技术等在极大丰富人类体验的同时,也使得人类的一些本能逐渐退化,比如我们的方向感越来越需要借助于地图软件。
在《黑镜》的系列片中从不同维度描述由科技主导的未来世界所带来人的异化,或者说重新定义人类的命题,这就需要人类在探索科技的进程中不忘反思自我,审视自我,但我们依旧相信科技会带来美好生活,并在人类2.0时代颠覆“生老病死”的造物规律,毕竟产生恐惧、疼痛、忧伤等这样的感觉确实糟糕透了,但也许这还是人类。
2
科技革命与人类的美好生活
对于硅谷的科学家们来说,他们想的是“我到底能拿新技术做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商业公司所推动和发展,以及越来越多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基础研究的实验室被私人实验室所取代。
在皮埃罗看来,旧金山湾区推动技术进步是源自一种理想主义的传统,而在日本和新加坡,技术更多被看成一种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将技术看做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一种纯粹的经济动力。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