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码头”的“00后”(2)

2022-10-29 来源:旧番剧
庞艺菡去年夏天从评弹学校毕业后,拜师弹词名家盛小云,娄津源的先生则是同样在业界享有盛名的施斌。这部《游龙传》,就是庞艺菡的师傅盛小云传给他们的,两人拿到手也不过大半年的时间。书情不熟,也算是情有可原。
外卖终于到了。娄津源三下五除二扯开外卖包装,右手拿起筷子往嘴里扒拉面条,左手点开了手机里的记事本,手机屏幕顿时被密密麻麻的汉字占满。娄津源告诉记者,书是两人对着先生的演出视频一字一句“扒”下来的,单日演出文本量在2万字左右,其中除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和唱词,更有大量贯口,演出时要连珠炮似的一口气说完,不仅不能“吃螺蛳”,更要保证一字不差,因此,除了强记,别无他法。
听客
演出即将开始,记者退出后台。台下,听客皆已就座,清一色的是老年男性,平均年龄目测至少在70岁以上。
12点50分,演出正式开始。台上,悠扬的琴弦声和温婉的歌声响起,听客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怀抱三弦与琵琶的那对年轻男女。台下,嗑瓜子的声音此起彼伏。
演出的时间是有讲究的。庞艺菡告诉记者,千韵书苑的听客多是千灯镇上的老人。刚开始到这里“跑码头”时就有老人反映,如果按照原计划下午1点开始、3点结束,散场后听客赶不上附近的公交车,而提前退场老人又嫌听不过瘾,因此多方协商后,演出最终敲定提前10分钟开始、提前10分钟散场。
1点50分,10分钟中场休息。听客们出来或是活动腿脚,或是聚在书场门口抽烟聊天。张老伯是千灯本地人,今年82岁。用他的话说,他听了一辈子苏州评弹。每天来书场听两个小时的评弹,于他而言不仅是消遣,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上午到街上逛逛,买点小菜,中午在家里吃过饭就坐公交车过来听书。这就是我们这些老头子的‘小乐惠’。”
“评弹这个东西啊,外地人听不懂,年轻人不爱听。听来听去,都是我们这帮老头子。”张老伯说,书场里的听客多是熟面孔,年纪都跟自己差不多。偶尔来一个60岁出头的听客,不免还要被他们调侃一番:你个“小八腊子”也来听评弹?
提起庞艺菡和娄津源,老人纷纷跷起大拇指。有老人提前做过功课,知道二人分别是盛小云和施斌的徒弟:“老话说名师出高徒,还是有点道理的。这两个小青年的确可以,再过个几年可成大器!”
休息时间结束。掐灭了手中的烟,给保温杯里的茶续上热水,老人们又回到了书场里。
台前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统称。这种用吴方言徒口弹唱讲说的曲艺形式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在清代最盛。相传,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久闻弹词盛名,下江南时便找来当时苏州城内的弹词名家“紫癞痢”王周士为自己说书,听罢大悦,一时兴起便赐王周士七品顶戴。当日王周士为乾隆说的正是《游龙传》。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