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爆红国漫崛起?(3)
2022-10-31 来源:旧番剧
然而,如果电影人口中的“匠人精神”变成这些叙事技巧的堆砌,那么,所谓的“国漫崛起”有可能会沉溺于影像化风格,最终沦为一场视觉虚无。毕竟,一部电影的爆点、泪点、笑点都可以“计算”,但世上最惊心动魄的风景往往都来自人心,而人心是“算”不出来的。
谈论《哪吒之魔童降世》,绕不开与40年前的《哪吒闹海》的比较。两者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前者去掉了经典的“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情节,重构了哪吒与父母的关系。《哪吒闹海》对父子关系的处理更好、更打动人,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抹平“反抗父权”的戏剧内核后,在变异的父慈子孝中让现实“悬浮”了。
相较于其他影片类型,动画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适度跳脱现实,在远古和未来天马行空。但是,动画创作的本质仍是引领观众对那些经过人类漫长演变所验证的东西——比如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行理解和再想象。
我们不妨看看迪士尼。从《狮子王》《美女与野兽》到《寻梦环游记》《魔弦传说》,无论是保守正统的二维线描,还是炫酷的电脑特效加成,迪士尼制作经典动画形象时,对涵盖更广的现实主义概念,始终保有持续不断的热情。那些打动人心的经典形象,在建构观众的童年和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今年6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首次登上中国的大银幕,这部巨作在面世18年后,仍然激起了许多粉丝的观影热情。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同,它呈现的魔幻世界毫无庄严宏伟之感,但片中人物有闪光点也有瑕疵,有梦想也有恐惧,影片节奏也控制在常态化的冲突频度上。电影细节上对人心的观照,使每个观众的童心都得到了慰藉。
目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已突破30亿元。商业上的成功值得骄傲,也会让电影人备受鼓舞,甚至催生更多同类电影。但是,希望国漫多关注“人”,别让奇观特效成为唯一的记忆点和公共讨论关键词。(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艺传学院副教授)
“魔童”是现代化表达
韩浩月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在于将哪吒形象设定为“魔童”。《魔童降世》开篇将哪吒定性为魔,是一个不小的冒险,但恰恰是这种冒险,成就了这部电影。或许是得到周星驰《西游·降魔篇》、田晓鹏《大圣归来》这两部电影成功将孙悟空形象妖魔化的鼓励,《魔童降世》选择了以相似的手法来重新塑造哪吒。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哪吒,而且形象大致都相同:在外形上,哪吒永远是那个穿着红肚兜,戴着银手镯,手执火尖枪等八种武器,脚踩着风火轮的萌娃。这样的萌娃虽然武功了得,但过于萌的外表,会让人低估他的战斗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