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皮影戏:光影中灵动的艺术和故事(3)
2022-11-04 来源:旧番剧
据考证,皮影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传说始于汉,盛于宋,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得以成熟,旧时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昔日,全国各地都能看到皮影戏的身影,而每个地方的特色不同,也将皮影戏改造得不同,湖南皮影戏主要流行于长沙和衡阳,以及益阳、常德、湘潭等地。其中,长沙皮影戏又分为浏阳、望城、宁乡皮影戏,这些地方的人们,至今还经常可以看到皮影戏。皮影戏依靠手上生花,表古陈情,被匠人用双手赋予人的魂灵,寓以人之喜怒哀乐,唱尽世间悲欢离合,在光影之间灵动,好一个百转千回,抑扬顿挫!
著名剧作家田汉曾说:“影子戏是我接触戏剧的起点。”早在前清时期,皮影戏就已遍布长沙城乡。南门里仁坡有“凤凰班”,北门头卡子有“连兴班”,黎家坡有“菊兴班”,府正街有“同兴班”,共有60多块戏牌,500多名艺人。民国初期,长沙有“天益”“秀雅”等40个皮影戏班,400余名艺人,此时,皮影戏真正成为了长沙街头喜闻乐见的戏剧。
长沙皮影戏喜欢讲究“七”。清光绪以前,长沙皮影戏的影人是用牛皮镂空制作的,花纹粗糙,也无色彩,后来经过艺人努力,改用七层皮纸做的衬壳来制作,并雕刻出各种花纹,着上色彩,同时根据故事中的影人形象,配有人物脸谱。“影人一般七寸长左右,这样就操作方便。”而且,往往是在逢七的日子出演。
同时,长沙皮影戏用湘剧和花鼓戏唱腔,一般为三人班,且三人都具有吹打弹唱的艺术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别,整本必加登场戏,散句必加杂戏。旧时,长沙庙宇甚多,大庙及会馆都建有戏台。在这些地方,长沙皮影戏常演寿期戏,如二月初二的土地戏,三月十五的财神戏等。同时,在街巷乡间,如某家失火,就演两本皮影戏以谢火神;农村秋收后,就演“禾苗戏”。农闲时,就演整本皮影戏,一家一本,一个屋场接着一个屋场地演过去。
长沙皮影戏整本的主要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散句的有《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等。艺人在演这些散句时,必加杂戏,即选取一些发生在观众中的趣闻秩事,现场编排成戏,插在中间演出,观众看后忍俊不禁。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红大紫,其实,在长沙经典皮影戏剧目中,就有《哪吒闹海》,用皮纸衬壳制作出来的“皮影哪吒”,无论是精气神还是艺术形象,一点都不输《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动漫哪吒”。
一曲《状元楼》,长沙“皮影名人”登上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