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能有什么坏心眼呢(5)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又过了几天,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活体被带到了戴维面前,“4月1日。他们又带回一只完全成年的黑白熊,它的毛色同我已经得到的那只幼体完全相同,只是不那么黑白分明。”
从此,“4月1日”成为科学发现大熊猫的纪念日。
戴维带着这只活体黑白熊启程回国,但由于路途遥远、颠簸,黑白熊在途中死亡,被戴维制作成了标本,送往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展览。
当黑白熊的标本运抵巴黎展览时,引发了轰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经过仔细研究,发现黑白熊并不是戴维认定的熊属类。
1870年,《自然科学年报》发表了爱德华的研究成果。他根据熊猫的毛皮和骨架以及戴维的报告作出结论:这是世界罕有的动物新种,但它并不是熊类,而应单独成立一个新的分类,初定名为“黑白熊”。
爱德华的后续论文中,对黑白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黑白熊是与小猫熊(即为现在的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猫熊”(panda)。为了区分二者,分别用了“大”(Giant)和“小”(Lesser),所以,大熊猫(Giant panda)最初的直译名字应该是“大猫熊”。
而“猫熊”为何变“熊猫”,众说纷纭。2019年出版的《四川省志·大熊猫志》记录了一种流行的说法:1939年8月11日,重庆北碚平民公园首次展出饲养的大熊猫,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猫熊”的名字——上排从左至右用英文横写猫熊学名,下排为了和外文一致,也从左至右写了“猫熊”。但当时的中文读法是从右至左,因此“猫熊”变“熊猫”,并沿用了下来。
总之,大熊猫走向了世界。
4
偷猎与国礼
戴维将熊猫标本在巴黎展出后,掀起了一波“大熊猫热”。尽管交通不便,但在1869年至1936年,依旧有超过200位西方人到中国寻找大熊猫。这些所谓的西方探险家,来到大熊猫栖息地,或高价购买,或亲自抓捕,但始终未能带回一只活体大熊猫。
直到1936年冬,美国服装设计师露丝·哈根纳斯远赴中国汶川,在草坡村得到一只大熊猫幼崽,取名“苏琳”。此后,露丝凭借一张“一只狗,20美元”的动物通行证登船,将“苏琳”带回了美国。1937年2月,“苏琳”在芝加哥动物园展出,第一天观众就达到4万多人。
“大熊猫热”再次席卷全球。
也是在1937年,一只不到1岁的大熊猫被卖到了英国伦敦动物园,被称作“明”。参观的人同样络绎不绝,就连当时还是小女孩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也跑去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