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的乡村再出发、跟着古诗词打卡江苏赏月地|人文周刊特别策划(12)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一樽能为故人倾”
表达相聚欢乐和离别忧伤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写中秋最佳的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而一年后的中秋,苏轼来到了江苏。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东坡由密州知州调任徐州知州。苏辙也随兄来到徐州,停留了上百天,兄弟二人不再“千里共婵娟”,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苏辙住到中秋节以后离去,赴南京(今河南商丘)任职。
此次相聚,苏轼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词《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意思是: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观赏呢?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抒发聚后不久又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苏辙也写了一首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录这件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这首词的上阕,写快乐的短暂相聚和浓浓的手足之情;下阕则透露出离别的淡淡忧伤。
词中提到两人泛舟的徐州古汴河今已不存,但苏轼在徐州留下了许多让人缅怀的古迹和景观。比如为治水留下的苏堤路;为纪念抗洪胜利而建的黄楼(今翻建),其中有苏辙撰写、苏轼书写的《黄楼赋》等碑刻;苏轼多次游览并赋诗的云龙山,山上有因苏轼的《放鹤亭记》而名扬天下的放鹤亭;云龙湖景区及周边有苏公岛、苏公桥、苏公塔,中秋夜,可与亲戚朋友相携赏月,走过千年古迹,追忆一代文豪苏轼,品味他诗文的意境:人生的高潮低谷、得意失意都随清风而去,生命的相聚欢乐、珍贵友情如月光永恒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