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〡大咖齐聚,中秋共话家书与亲情,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受邀参与(15)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很多在校的大学生,每个人都吵着想要认识更多的朋友,有更多的交际,但是大家大多都是嘴上说说,很难付诸实践,很多时候,大家更热衷于在虚拟世界里交际。
我觉得,其实大家不妨从现在开始,学会给自己留一点美好的记忆,自己给自己一些鼓励、一点期待,在你某一天失落时,收到那封过去的自己写给现在的自己的信时,这也许会是你人生中最快乐的惊喜。
书友:
听老师分享了很多东西,想起自己从小时候写过很多信,但都有一个共同主题:一封可能从来没有寄出的信。我很羡慕张达老师,也想听听您的建议,如何勇敢地把自己的信寄出去?
张达:
你认定了就表达,并非说两个人未来一定要走到一两百岁。我常聊这个话题,其实你表达出来以后,也是在试探对方,如果对方无回应,那他并没有看到你的光芒,不知道你的价值,就可以放手了。
书友:
唐定坤老师是我的老师,您刚才谈到家书,我想请问,后天是中秋节了,您有没有准备一封家书?
唐定坤:
这位同学提得很好,这是个反求诸己的问题,和刚才那位同学说自己和自己写信,本质是一样的。
我经常反思,我推崇一个观点时,我自己是否能做到。这个问题我还真考虑过,只是表达的形式可能有点差别。
昨天教师节,我虽然非常忙碌,但到了晚上我还是写了篇文章,在公号上发表,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我的父亲是农民,给他写家书也不一定能认得全,因此我会换一种形式,我会经常给家里打电话、经常回家陪他喝酒。
那天我在微信上看到几张他拍的收稻谷的图,我瞬间被感动了,当时就写了首诗叫《老父割稻歌》,我可以读前两句给大家分享:“老父老父卓不群,手持镰刀割秋云。”
诗还没发出来,因为我还要改,我恰恰准备中秋节的天发出来,且要读给他听,解释给他听,算是另一种表达形式。
所以很感谢您对我灵魂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