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博物馆掌门人抚今追昔,书写上海滩跌宕起伏的金融传奇(2)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黄沂海在做“百年金融的博物记忆”专题演讲
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觉,阿海一刻也不会放下手中的如椽大笔,他真担得起作家这个称号。近年来,他查阅了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遍访金融界老前辈和文史专家,撰写了一系列与金融史有关的文章。
大上海的成长,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样本价值。可以说,没有上海金融业的转型与发展,就没有上海的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上海担负起建设中国金融中心的历史使命,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快速崛起,为中国与国际金融制度与交易平台对接,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肇始于美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中国成为世界金融的稳定器与推进器,上海金融中心的积极作用也为全世界瞩目并赞许。
但是在这一连串的耀眼光环中,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中心的建成并非假“上帝之手”,其实是内生动力与历史要求的合力,在羸弱的国势中,在新旧交替的阵痛中,是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更大的创痛就是经历了外国资本的压迫、欺侮并奋起抗争。彩虹之前,肯定要经历一场狂风暴雨。所以我们应该将沿着这样的历史线索来欣赏黄沂海的文章,从他剖析的典型案例来读懂旧上海的金融风暴,读懂上海作为“冒险家的乐园”所具有的双重意义,比如《惊“潮”:树欲静而“风”不止》《四面“储”歌,风乍起,云初动……》《金融仓库群:苏河湾要冲地带的“坚固城堡”》《外滩24号:日本侵华“金融急先锋”》,从而得知中国银行业历史上第一次挤兑风潮,居然是由日本人制造假币而引起的;今天仍让金融界人士谈虎色变的“橡皮风潮”案,是由以麦边为代表的外国无良商人和少数华人买办合谋“空麻袋背米”玩大的资金游戏;
还会痛感于“1932公债风潮”与淞沪抗战的逻辑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上海解放前夕的“1947黄金风潮”和“轧金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读了这几篇文章,我想每个有民族感和国家意识的读者,都会正确认识我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机构的重要作用,为今天我国在世界上所取得的金融地位而自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