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小雪:书画印中的寒江独钓与流风回雪(9)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明 文徵明《寒林晴雪图》文徵明终生服儒科,追求温润平和的风格,推崇精致、秀润、淡雅、含蓄的画风。文徵明的山水画有“粗文”和“细文”两种风格,以“细文”山水画名世。《寒林晴雪图》作于嘉靖辛卯冬十月既望,文时62岁,功力已经大成。此画的亮点在于有其门生王宠题诗:“绝壑挂银汉,群山开玉屏。道人坐高馆,玄览游无形。万象涵太古,孤松能自青。因云望不极,谁识少微星。”全画构图以高远之法,布影极繁,用笔淡而精细,几可算得上小楷入画,严谨处让人惊叹。与他的细笔山水画一样,重视对山川、树木、房舍等形体的严谨刻画,布景巧妙丰富,意境幽深旷远,借山川之雪景表现自己孤高拔俗的精神境界。虽然画了高山积雪的环境,却山崖滋润,树木舒挺,笼罩着温馨宁静的气氛。由此画不难看出,文徵明的雪景山水强调诗文、书画、印章的融合和生发。
明 蓝瑛 《万山积雪图》《万山积雪图》是蓝瑛五十岁以后的成熟期力作,笔势雄强自然,墨色浓淡流畅。全画以水墨晕染寒山天地为主,以浅朱磦及浅赭石,为主树屋宇着色,写出初冬景致。此画构图采取“吴派”最擅长的“左右堆推深远法”,树石由右下向左中堆起推进,再由左中向右上斜堆推进,直至顶峰作结,繁复紧密,高潮迭起,山树气脉来去清楚,动势一贯,其间点缀溪桥人物,馆舍回廊,疏林高亭,池塘烟雾,可得水石虚实互补,林屋开合掩映之妙。在木桥之上,刻划旅人身着厚衣,且行且游,令观者有冷风袭人之感。
明 沈周《灞桥风雪图》沈周《灞桥风雪图》笔致温和秀雅,笔墨俭省,构景平和大方,是沈周的“粗笔”佳作。文徵明作为沈周的弟子,继承了这一点。“灞桥风雪”为古代长安八景之一。古代诗人多有描写。沈周即依古人诗意而作。平静的灞河水从远处山涧缓缓流来。河流近岸一坡脚平台上,几棵细瘦的寒树索然而立,枝叶在寒冷的空气中瑟瑟抖动。巨峰夹江,沟壑纵深,山石叠起,远峰耸立似屏。山上冬树瑟缩,冬苔遍植。整个山石白雪皑皑,茫茫苍苍。天色灰冷,江水凝碧,萧瑟冷寂。款字题:“灞上驮归驴背雪,桥边拾得醉时诗。销金帐里膏梁客,此味从来不得知。”沈周心系苍生,与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