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门的精选读物《第一推动丛书·弦理论之争系列》,幽默有趣非常动人!(50)

2023-07-21 来源:旧番剧
量子力学基于欧文·薛定谔于1912年发现的方程。
当然,现在提到的“电影”是完全不同于上一章中分析的网球运动或鸡蛋摔碎的电影。概率波并不是我们直接看到的事物,并没有摄像机能捕捉到电影中的概率波。相反,我们可以用数学方程式来描述概率波,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最简单的概率波形状,如图4.5和图4.6所示。我们了解概率波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间接的,即通过测量物理过程来实现。
也就是说,正如在第4章和上述实验中反复强调的那样,标准的量子力学公式用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来描述现象的演变。在第一阶段,一个诸如电子之类的物体的概率波——或者用这个领域中更为准确的语言说,波函数——会根据薛定谔所发现的方程演化。这个方程确保了波函数的形状平稳渐进地变化,就像水波从湖水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时的波形变化一样。
第一阶段——波函数随薛定谔方程的演化——从数学上看是非常严格而清晰的,可以完全被物理学界接受。第二阶段——关于测量时波函数的坍缩——却完全相反,在过去80年间,往好的方面讲,我们可以说它使物理学家们感到迷惑,往坏的方面讲,我们可以说它带来的麻烦、谜题以及潜在的矛盾消耗了很多物理学家的职业生涯。就像在第4章末提到的那样,困难之处在于,根据薛定谔方程,波函数并不会坍缩。波函数的坍缩是一种附加物,它是在薛定谔发现方程之后,试图解释实验学家们实际看到的现象时引进的。原始的、不坍缩的波函数使我们产生这样一种奇怪的想法:粒子既在这里又在那里,但实验者从没观测到这样的事。他们总是发现粒子明确地处于某个位置;他们没有看到粒子一部分在这儿,另一部分在那儿;测量仪器上的指针不会既指这个值又指另一个值。
当然,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我们从不曾看到一把椅子既在这里又在那里;我们从未看到月亮既在这部分夜空,又在那部分夜空;我们从未看到一只猫既死了又活着。只要假定测量行为可以诱导波函数放弃量子不确定状态并引领很多可能性中的某一种(粒子在这儿或在那儿)成为现实,则波函数坍缩的概念就能与我们的经验相一致。
量子测量之谜
但是,实验人员的测量是如何造成波函数坍缩的呢?而实际上,波函数坍缩真的会发生吗?如果发生的话,微观水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所有的测量都会造成波函数坍缩吗?波函数坍缩何时发生,持续多久?既然根据薛定谔方程,波函数不会坍缩,那么在量子演化的第二阶段,是什么方程代替了薛定谔方程呢?新方程又是如何废黜薛定谔方程,篡夺了其在量子过程中的中坚地位的呢?就我们在这里所关心的时间之箭而言,既然主宰第一阶段的薛定谔方程在区别时间向前和向后上没有多大意义,那么第二阶段的方程是否为测量前后的时间引入了不对称性呢?也就是说,量子力学,包括其通过测量和观测而与日常世界之间建立的结合点,是否为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引入了时间之箭呢?毕竟,我们先前讨论过量子力学对过去的态度不同于经典物理学,这里所谓的过去指的是某种观测或测量发生之前。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