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59)
2023-10-27 来源:旧番剧
梁增基出生于广东茂名,1961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渭北高原陕西省长武县农技站工作。面对旱塬小麦种植难题,他克服种种困难,潜心研究、坚持育种,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上世纪70年代,“7125”“702”“秦麦4号”等小麦优良品种相继问世。1984年旱塬第一个矮秆高产抗旱品种“长武131”选育成功,亩产400公斤,推广种植面积3800多万亩。1997年,梁增基用独创早收幼嫩种子低温催芽并春化后作夏季自然加代的方法,培育出综合性优良、高产、优质的“长武134”小麦品种。2001年,培育出优质多抗高产的“长旱58”,推广种植超过2500万亩。2014年,80岁的梁增基培育的抗旱丰产适应性更强的“长航一号”,在渭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开创旱塬小麦生产的新天地。
梁增基虽然功成名就,但始终淡泊名利,过着俭朴生活。他住着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骑着半新的自行车上下班。当时和他一起来到长武工作的同窗,都早已回到城里,他多次谢绝省内外农科院的工作邀请,始终坚守在育种工作最前沿。他低调务实,从不主动申报奖项,并将近年来市、县奖励的15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文化、教育系统及育种基地所在的十里铺村。1997年“长武134”刚通过审定,当时小麦种子1公斤炒卖到80元。但梁增基不以公斤卖,而是装成二两的小袋,分散供给农民,让他们自繁推广。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可他不慕钱财,把“利润”全部奉献给渭北大地。
梁增基热爱自己的事业,工作中从来没有节假日。为了工作,他直到36岁才成家。如今,虽然已是85岁高龄,但他从未停止科研工作,依然每天在试验田里奔忙。他一直致力于培养团队,把长期积累的育种经验和育种阵地传续下去,为农民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长远的服务。
梁增基荣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道德模范、“三秦楷模”、陕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460 董学书
董学书,男,汉族,1935年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退休职工。
董学书从事蚊虫分类、生态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60余年,即便退休后依然全年365天都用在工作上,为中国及亚太地区蚊虫分类研究和蚊媒传染病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敬业精神。
上世纪50年代,董学书毕业后回到瘟疫横行的云南思茅,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疟疾防治工作者。几十年来,董学书始终在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为蚊虫分类及生态研究默默奉献。他带领团队收集上万套云南蚊类标本,建起国内最大的蚊虫资源库。他编纂《云南按蚊检索图》《中国按蚊分类检索》《中国媒介蚊种图谱及其分类》《中国覆蚊属》等学术专著累计410万字,已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蚊虫分类生态研究的教科书。在《云南蚊类志》这部214万字的鸿篇巨制中,董学书一笔一笔亲手绘制了书中384个图版、2000多幅插图。为中国蚊类研究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