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党史回眸」1930:星星之火可燎原——中国共产党在危机中的变革与新生(2)
2023-10-27 来源:旧番剧
1930年,帝国主义加紧争夺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军阀混战不断,人民苦难日益加深。中国共产党在反动统治的扼杀与“围剿”中艰苦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土地革命,发展红军力量,批判党内错误思想,使大革命失败后陷于绝境的中国共产党获得新生和壮大,开辟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道路。1930年夏,中国共产党党员增至12万人,在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与地方武装力量达10万人之众,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远强于新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因此不能照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方式,而应根据中国实际,着眼于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发挥农民群众力量,进行土地革命,建立人民军队,进行武装斗争,最后夺取城市,以至全国革命胜利。因此,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后,开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929年底的古田会议,对党和军队建设做了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决定,为1930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做了充分的准备。
1930年初,虽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形成,但在党内尚未形成全面的共识。由于思想的不统一,导致反“围剿”频频失利,红军士气受到打击,革命状态低落。红四军第一纵队队长林彪在1930年新年给毛泽东的“贺年信”中提到,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党和红军内部悲观氛围四起,红四军应该各自打游击寻找出路。这种弥漫在红军内部的右倾悲观情绪也呼唤着党中央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发展的未来方向给予坚定指导。
为了恢复党内对中国革命的信心,进一步阐明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担任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于1月5日给林彪回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信中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寓意革命力量现状——“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毛泽东的判断建立在对中国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客观情况之上,他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肯定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并建立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的路线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全国革命力量,扩大红军,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打击。由此,毛泽东得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论断,他在信的末尾以磅礴激昂的语言把革命的光明未来付诸笔端,拨开了党内思想迷雾,“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