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背后的成语故事:195件禁止出境文物(13)成语篇(27)

2023-12-21 来源:旧番剧
战国 湖南省博物馆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将争斗、战争化为和平,“干戈”指代战争;玉帛是古代诸侯会盟时带的两种会发光泽的物质,在祭祀和盟誓中作为升天“信使”和载具。《春秋左传·哀公七年》中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帛是用蚕丝织成,蚕的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蛾四种状态,有这种类似“重生”经历的物种契合古人“天地生死”的联想。卵就是生命的源头……而蛹的化蛾飞翔就是死后灵魂重生、羽化登仙的状态。古人相信帛可以以某种神秘的形式升天,把书写在帛上的文字或者图画上达天听。
33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文物背后的成语故事:195件禁止出境文物(13)成语篇


魏 敦煌博物院
1965 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最早的刺绣佛像实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残片,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发愿文题记,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
长斋绣佛:形容修行信佛。出自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逃禅:这里指逃出禅戒,即不守佛门戒律。说的是苏晋长斋信佛,却嗜酒。有关“绣像”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沈约《绣像题赞·并序》中:“乐林寺主比丘尼释宝愿,造绣无量寿尊像一躯。”绣制佛像的风气与佛教的传播息息相关,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历经各个朝代,不断发展变迁,最终呈普遍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之时,已经发展出佛教造像的多种表现方法,延续至唐代,受爱佛信佛的社会风气影响,从世家贵族到平民百姓盛行供养人造像或绣像。
依佛经所言,信徒造像供奉成为供养人会得到佛的庇佑,脱离苦难。绣佛可以携带,便于时时礼拜,一针一线制作之用心,也更能体现信徒的虔诚。绣佛基本格局是佛陀居中,左右菩萨侍立,以宝盖、树木、莲花水池装饰。下方有供养人手捧香花或香炉,列队恭立或席跪礼拜,供养人前有时有乐队引导。另标有供养人题记,表明自己的籍贯、身份、造像时间、动机目的。
34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