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报国无门,却始终心怀家国,情系人民,一曲燕歌天下知
2024-01-14 来源:旧番剧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大类型。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那“城头站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壮烈,洋溢着盛唐的雄壮和奔放。但是,战争是残酷的,生命是无价的。保家卫国的战争理所当然,而好大喜功的过度求战却违背了人类的终极宗旨。而大唐文学中的璀璨明珠——边塞诗则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社会现实。高适作为边塞诗杰出代表,便是本文的重点,其经典诗作《燕歌行》,稍后作详细赏析。
高适先后十三年内,四次出塞,到过西北和西南,可谓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他“以诗人为戎帅”曾率军在前线作战,参与平定“安史之乱”,见证了开元、天宝全盛,也目睹了王朝的衰落残败。正因为这般经历,赋予了他“永愿拯刍荛”的崇高社会责任感、“万里不惜死”的爱国激情、“他日云霄万里云”的豪情壮志和“抚剑悲歌对秋草”的忧患意识,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歌中,譬如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对堕落现实的不满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还有对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的阐述,可谓比比皆是,又鞭辟入里。
高适晚年被封为“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也是唐代著名诗人中惟一被封侯的人,成为唐朝地位最显赫的诗人,这时候很多人会质疑,被官至宰辅的张九龄呢?张九龄固然爵位也很高,但不过是“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这才有《旧唐书》的说法,“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