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过大年佳节韵味长(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2月14日,西安市新城区“皇城里·民乐园首届新春文化节”现场热闹非凡,“请财神”、耍社火等民俗表演轮番上演。图为市民与“财神”合影留念。 蒲茜摄
春节期间,陕西省各地组织开展非遗展演、剧目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和社火、锣鼓比赛等参与性较强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节日期间文化市场。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喜庆、更欢快,年味更浓了,也为不断升温的春节文旅市场再添一把火。
线上线下共享“非遗”年味
“咚锵,咚锵,咚咚锵……”
“爷爷,快快快,准备鞭炮。”2月14日8时40分,伴随着一阵锣鼓声,杜惠明一边奔跑,一边对院子里的杜黑娃喊着。
今年10岁的杜惠明,家住洋县洋州街道贯溪村。正月初五,跟着爷爷杜黑娃看“走社火”是他春节不可或缺的一大乐趣。
“走社火”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正月十五的社火有相似之处,寄托了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每年正月初五这一天,当地村民自发组织,挑选年轻人扮成各种戏剧角色,在铿锵的锣鼓声与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进行表演。
在洋县,春节期间,不仅有线下非遗表演,还有线上非遗展播。
“破布麻头和树皮,破网废料旧蓑衣,倘若成浆再捞起,利国利民利社稷。”2月13日,在洋县马畅镇移民新村,60岁的李玉明老人一边看手机,一边嘴里哼唱着。
“今年春节,县文化馆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每天线上展播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蔡伦》中的一个章节。我几乎每天都第一时间观看。”李玉明说,作为戏剧爱好者,过年看大戏是他的必选活动之一。
“在洋县,有‘过年看大戏,无戏不成年’的习俗,特别是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我们老年人非常喜爱。”李玉明说。
汉调桄桄是汉中地方剧种之一,有大戏、小戏之分。杖头木偶戏是其中小戏的代表,主要分布在洋县,有600多年的历史,其曲牌现存120余首、剧目651个。该剧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的表演形式为桄桄艺人唱念,并操纵杖头木偶完成各种戏剧动作。
“‘吃面要吃洋县梆梆子,看戏要看木脑壳(即木偶)桄桄子’是洋县老百姓的口头禅。”洋县文化馆馆长杨晓建说,“春节前我们用了一个月时间,联合县融媒体中心,邀请18位木偶戏传承人,分8个章节录制了曲目《蔡伦》,并在春节期间线上展播,让更多的老百姓坐在家里享受木偶戏的年味。”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