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卢卡斯:我的个展比那一千个鸡蛋更“有货”(4)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莎拉·卢卡斯 作品《米歇尔》、《我(酒吧高脚凳)》、《玛戈》
早在2018年,当莎拉·卢卡斯的大型回顾展在纽约新美术馆展出的时候,太平洋彼岸,她在中国的首个个展也在酝酿策划中。这场展览被莎拉·卢卡斯视为“审视自我三十年创作生涯的大展”,她在北京驻地完成一系列新作,“比起对英国的熟悉,我并不太了解中国人如何思考文化、常规、无畏、激进与保守”。而这并不影响她对此次中国首展的期待:“每一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不同场域和文化语境下,作品所激发的跨文化对话也会不同。因此我耳目全开,广伸触角,拭目以待。”
在莎拉·卢卡斯看来,人们都要学会坦白生活之中充满了矛盾,自己的思想也充满了矛盾,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答案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而去创作一件作品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满足,会感觉到所有该有的元素都已经在其中了,不用再加也不用再减,但是作品完成了并不意味着你在观念上、思想上、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都已经完成或者是解决了。与此相反,艺术家更多的是在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展览现场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崛起的“青年英国艺术家”(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群体的一员,莎拉·卢卡斯196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由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Hilda Thatcher)执政的保守意识下的英国。在金史密斯学院就读期间,她不再满足于自己受当时极简主义影响所创作的雕塑作品。在女权主义文学、色情和性观念的启发下,她开始转向廉价、触手可及并且与她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
过去三十年间,卢卡斯用“拾得物(Found Object)”和日常用品构建出独特而具有强烈挑衅意味的视觉语言,将家具、食物、小报、长筒袜、马桶和香烟等琐碎的日常物品转化为迷惑、荒谬,或大胆、幽默而具有对抗性的场景。《纽约时报》曾把卢卡斯的创作力量归于她“毫不畏惧的挑战态度”——“她对性别、阶级和语言的思考直率而暧昧,使她成为少数从YBAs群体中脱颖而出的重要艺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