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一,听中国科技的强劲足音(6)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难以忘记,李献华的“锱铢必较”。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领导了团队对嫦娥五号月壤的第一批研究。他们借了3克月壤样品,还了2.85克,仅消耗0.15克就完成了任务,刷新了对月球演化的传统认知。
这“锱铢必较”并非小气,而是中国科技实力提升的明证。月壤不那么容易研究,因为会被污染,不能暴露在空气中;它的均值只有60微米,吹口气就没了,对研究平台的要求很高……但这些要求,难不倒中国科技工作者。几十年的发展,培养和吸引了优秀人才,搭建了最先进的实验平台,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难以忘记,刘新建的自信满满。
他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书记、研究员,也是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的总指挥。2021年4月15日,验收专家组给出结论,这一设备使我国在这一温区的制冷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刘新建说:“中国正在成为国际低温大型制冷设备制造的‘第三极’!”
这自信并非张扬,而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实力显示。这一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相关高科技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产业升级,在我国初步形成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低温产业群。
“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事业发展的充分肯定,激励着科技工作者书写更多中国奇迹。
●创新者说:
褚英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副总指挥):
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现绕火星的“制动捕获”,自此,环绕火星的轨道上有了中国人的火星探测器!了解国际行星探测历程的人都知道,制动捕获是火星探测最关键的步骤,准确实施捕获的技术难度是巨大的。在没有准确数据和前期经验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参考粗略的国外文献,思考如何破题——短时间内的大量试验、不断迭代优化技术实施方案、分析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预案。同时,在地面反复演练捕获制动的飞行控制过程,查找所有影响因素的配合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好在,功不唐捐,通过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夜以继日不懈奋斗,“天问一号”完美实现了这一“绕”,给祖国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
汪筱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