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科学家用十余年找到了防风固沙功臣(7)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在赵允格不间断的鼓励、辅导下,孙会拿到了自考本科学历。在孙会辞掉工作专心复习考研的两年间,赵允格又将他临聘到自己的科研团队,解决了这个“农村娃”最担心的生计问题。如今已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学博士研究生的孙会,虽然导师不是赵允格,但因为兴趣使然,也是赵允格研究团队的一员。
赵允格的微信名叫“皂角树”,因为小时候她家村口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大人小孩都喜欢在树下乘凉、玩耍。“我希望成为那棵皂角树,给家人、学生遮阳挡雨。”赵允格说。
“赵老师的学术大门向所有学生敞开,除了她自己的学生外,我们团队里,还有七八位其他导师或其他专业的学生,还有一些本科生,只要有兴趣,赵老师都非常欢迎。”研究团队成员明姣说,“其实我们很多人刚开始都懵懵懂懂,对生物土壤结皮没啥感觉,但是经过赵老师常年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都渐渐喜欢上了这种其貌不扬的有机体。”
大家的目标是希望有一天能像“种庄稼”一样,将生物土壤结皮推广到合适且必要的地方。“像我们这些赵老师的学生,很多都是陕北娃,家就在黄土高原。我们从那里走出来,现在因为研究生物土壤结皮,又逐渐走回去。我们坚信有一天,通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我们的家、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一定是个水草丰茂的地方。”研究团队成员杨凯说。
生物土壤结皮自然形成一般需要8到10年,赵允格及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基本实现了生物土壤结皮的人工培育,一般情况下一个雨季就可培育出能抵挡黄土高原常见暴雨的生物土壤结皮,实验已在陕西神木取得成功。目前,团队正在攻关生物土壤结皮批量扩繁的种源问题。
1971年出生的赵允格,马上50岁了。喜欢文学、热爱写作的她,常常用日本佛学大师松原泰道的一段话勉励自己——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50岁前,我们在打基础;50岁以后,才是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我的基础打得还不错,剩下的还要好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