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无名”英烈(4)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一次寻找,一群人联动,就像一个漩涡层层荡开涟漪,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寻访团的“编外成员”。有人将英雄的故事上传到网络,发动各地的战友及热心人寻找线索;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纷纷伸出援手,提供无私的帮助。
“寻找烈士,也是在寻找我们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全程负责寻访活动报道策划、编辑的玉林日报社副总编辑陈俐说,自己和很多人一样,因为这次活动,才知道家乡曾经有座“烈士山”,身边还有这么多的英雄。
“让英雄不朽的不是墓碑和名字,而是他们的故事”
梁瑞素和寻访团都没能找到梁瑞聪的遗骸,但找到了人们记忆中那个依然“活生生”的“梁瑞聪”
梁瑞素最初的愿望是一定要找到哥哥的埋骨之地,圆父母未了的心愿。
无可奈何的是,几经寻找,梁瑞素和寻访团都没能确认梁瑞聪烈士的遗骸所在。不过,在寻找的过程中,一个真实鲜活的“梁瑞聪”,在人们尘封的记忆中“复活”了。
梁瑞素告诉寻访团的媒体记者,哥哥梁瑞聪在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脑子灵活,干活勤快,曾被生产大队挑选去管理大队的马棚,经常把粮票省下来贴补家用。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家人在睡梦中被埋了,正在马棚喂马的梁瑞聪侥幸躲过一劫。他从马棚爬出,整个村庄都被夷为平地。冷静下来后,梁瑞聪很快辨认出自家所在的位置并着手救人,妹妹梁瑞素就是他亲手刨出来的。
梁瑞聪正是在亲眼目睹大地震中子弟兵舍生忘死救援灾区群众的场景后,立下参军报国志向的。两年后,他身穿军装胸戴大红花离开家门,一走成了永别。
从梁瑞聪生前连队副指导员潘太锋的口中,梁瑞素第一次知道了哥哥牺牲的经过。潘太锋清楚记得,梁瑞聪是晚上9点多才到连队的,背包还没打开,第二天凌晨就随连队开赴边关。两个多月后的一场进攻战斗中,梁瑞聪跟随班长冲在最前面,大腿动脉被敌人高射机枪打中,被转移到原183医院救治,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牺牲后,他被追记二等功。
4个多月的集中寻访,通过报纸、网络、电台等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这场“寻找无名英烈”活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烈士的名字和故事。曾经只剩下冷冰冰名字的烈士,不仅在当事人的讲述中“复活”,也在越来越多知道他们故事的人们记忆中“不朽”。
“让英雄不朽的不是墓碑和名字,而是他们的故事。”在谈汪洋看来,一个民族对于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不忘却。
寻访过程中,寻访团先后踏访湛江、广州、玉林、桂林四地市,向上百位知情人员了解核实情况,发现了梁瑞聪、李同河等烈士的信息,也将名单上从“烈士山”迁葬的军人由34人核实为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