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乐乐死前,吃不饱饭,没人看病,熊猫爷爷胡锦矗:我救不了它(4)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一次在野外,胡锦矗为了追踪一只大熊猫,他在雪地中连续跋涉了14个小时,体力耗尽了,在饥饿和寒冷的双重袭击下,他倒在雪地里昏了过去,幸好同伴及时赶到,把他架回营地,灌了两大碗热米汤,他才缓过来。
为了找大熊猫,胡锦矗开始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胡锦矗在山林间穿梭,随时注意周围有没有大熊猫留下的影子,突然,他发现一个“宝藏”。
原来,是野外大熊猫在地上留下的粪便。胡锦矗想道,大熊猫每天要吃竹子,要排便。不同大熊猫的粪便,其残留竹节的长短、粗细、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过比较不就可以了解大熊猫的大体年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了吗?
这套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接下来,即使不能捕捉大熊猫的身影,但可以收集粪便。
靠着这个笨方法,仅用了4年多的时间,川、陕、甘的2459只大熊猫,特别是四川省的1915只大熊猫,就这样被胡锦矗和队员们用“胡氏方法”“找”到了,并最终形成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这份报告有多牛呢?
为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有很多意外收获,还查清了金丝猴、牛羚等7种稀有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接下来,胡锦矗要弄懂大熊猫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有次,兴县盐井江家沟发现了一只因蛔虫病死亡的大熊猫。为了研究大熊猫的蛔虫病,尽管天气酷热,尸体已经开始腐败,胡锦矗教授忍着恶臭解剖,大熊猫疾病中最普遍、影响最大的蛔虫病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为了更好地观察野生大熊猫的生态,胡锦矗提出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设立“五一棚”生态观测站。只有了解野生大熊猫怎么生存,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