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有两个物种,学者解读《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动态更新(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在分类学方面,基本是每位专家负责一个类群,比如有的负责鸟类、有的负责兽类,有的负责植物等。《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有严格的收录标准,一方面是在权威的杂志发表过的物种,一方面还要经过专家审核。
我们开发了一个工具平台,200多位专家的数据通过平台进行管理、审核、梳理和更新,再整合到大的数据库中。数据要经过很严格的校验和规范,比如名称与分布地规范化、审核专家信息完整性、物种中文名的拼音标读等。我们大致算了一下,《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发布前要经过26个步骤,发布后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查询,也可以下载使用。
由于一年一发布,所以数据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整个工作量比较大,2022年5月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在2021年10月已经开始准备,2022年的2月不再接收新的数据。另外,由于分类体系具有专业性,没有专家审核的类群或者非权威来源的数据,我们不会将其收录,所以会存在类群上的空缺,比如很多昆虫类群已经没有人进行研究和追踪,这也是我们做《中国生物物种名录》遇到的重要挑战。
开发APP,用人工智能识别物种
新京报:如何对物种进行识别?是否有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
林聪田:生物物种的识别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传统的动物志、植物志等专业书籍和模式标本进行人工比对,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员;第二阶段是互联网数据库阶段,利用生物数据库及相关检索表工具进行识别,需要有一定专业能力的研究人员或爱好者;第三阶段是人工智能阶段,利用图像或者声音的智能识别。
目前,我们开发了一款识别物种的APP——“生物记APP”,构建了千万级别的生物影像、声音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结合生物多样性领域算法,开发了鸟类、兽类、两栖爬行动物和部分昆虫的识别模型。
公众可以通过APP获得生物科普知识。另一方面,大家随手拍摄的动植物,不仅将记录生物的影像,还将记录发现生物的时间和地点,这些数据将反哺科学研究,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起到数据支撑,这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公众科学”的概念。目前我们已经通过公众科学收集了30万幅生物影像,补充大量分布数据,起到良好的效果,也呼吁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到公众科学中来。
在监测手段上,目前,我们团队正在致力于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智能监测解决方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影像和声音传感器,进行野外生物多样性监测。比如我们正在和密云合作,在山上或者林中布设监测设备记录鸟类叫声,声音自动回传后通过智能识别的方法判断鸟的种类,以此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解放了大量人力。基于人工智能的生态物联网将是未来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方向。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卢茜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