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岗位在乡村、车间、沙漠、深海、蓝天……(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聂启霞也曾萌生放弃的念头。但命运仿佛铁了心要将她“拴”在沙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学弟学妹们来到一个被沙漠侵蚀的村庄——由于沙漠化严重,村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这里成为“无人村”。
聂启霞被触动了。她决心坚持下去,用所学的知识保护这里。经过努力,聂启霞所在团队目前已经在国内外20多个沙漠、戈壁、岛礁、沙化草原等试验地取得成功,改造面积已达40000亩。
“当我看到以前还是寸草不生的荒漠里,已经长出了这么大的萝卜,还有西瓜、番茄、辣椒等各种果蔬,在生态治理的同时,还能给沙区老百姓带来一份不错的收益,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是值得的!”聂启霞笑着说。
对于未来,聂启霞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她和团队算了一笔账:哪怕仅改造我国沙化土地的1%,就将新增2600万亩可利用土地,“那得是多有意义啊!”聂启霞感叹,虽然这个目标有些遥远,但她愿意用坚持给出答案。
有人在沙漠坚持,也有人在深海坚持。
“听,这是来自深海的声音。”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张轩野在启动仪式现场播放了一段6秒的录音,引出了一段来自深海的故事。
深海是地球最大的未知区域。要想实现“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声学释放器必不可少。它就像深海装备上的密码锁,是确保深海设备长期布放并安全回收的关键。
2024年2月,张轩野与17名科考队员登上了前往西太平洋的科考船,在7000米的深海布放国产深海声学释放器。
面对着出海期间的晕船、台风、巨浪等多项考验,他们从不言退,始终坚守在实验岗位上。
3月25日凌晨4点,科考船到达预定点位,准备对海底设备进行回收。张轩野怀着紧张的心情按下了信号发射按钮,声信号发射到深海,经过释放器的反馈再回传到水面只需要10多秒的时间,但这短短的十几秒,凝聚着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深海声音的反馈,时间突然变得很慢很慢……
“同船的科考队员经常问我,国产设备性能到底行不行,每次我都会坚定地说,没问题。”虽然这样说,但张轩野的心里也会有紧张情绪。
在这时,张轩野听到了一段美妙的声音。这是来自深海的信号回声,这声音代表着国产释放器在深海成功解锁。
“当看到声学释放器上的五星红旗浮出水面后,全船都激动得大喊。”张轩野笑着说,自己为在深海岗位的坚守和付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着,将更多青年们的希望与梦想带向远方。正如启动仪式现场通过AI技术生成的“钱学森数字人”所说的那样:“青年人没有不栽几个跟头的,没有不碰几个钉子的”,但“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