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将这种苦呈现在了我们面前(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现代人的眼界都太宽了,我们什么都见过,却离世界最本真的地方越来越远了。我们见过中餐、西餐、手磨咖啡、威士忌、伏特加;见过一切好的事物,想要开好车、住大房子,想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想要最最稳定的工作,为了保住一份好工作可以忍受996、PUA。
我们是见过很多,但是我们却没见到什么是生活,所以即便我们拥有了上一辈无法企及的物质生活,却总觉得不快乐。
城市化进程让乡里乡亲这个词几近消失,我们不清楚邻居是谁是干什么的,不知道楼上楼下是哪里来的,这种陌生感让我们对他们有着天然的戒心,再也没有淳朴的乡里情了。
02 没有结局
以往读故事 ,在经历了七七八八、起起伏伏,总期待着一个结尾,想知道主人公的结局。但是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没有交代结局。
杨百顺(我还是习惯用最原始的名字称呼他)坐上开往他乡的火车后,又经历了什么没人知道;那个读了许多明清小时候下嫁杨家的大小姐,以后的日子怎样没人知道;剃头的老裴、赶大车的老马、教书的老汪都出现了又淡去了,不讲他们的故事了,我们也对他们抛之脑后,他们的后续又是什么呢?没人知道。
这就像,我远离了故土、离开了家乡,见到了新的人,老家的那些邻里街坊、恩师朋友也都随着家乡一起留在了身后,很少去想他们,偶尔得知了近况,也只是一阵唏嘘。
03 话
回到这本书的题眼上来——话。
一句顶一万句,有人说这本书里所有人都在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那个说一句能顶一万句的人,每个人都在寻找的路上。
我感觉,与其说是在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不如说是在寻找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是找一个能寄托自己内心的东西。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那个年代的中国普通百姓没有什么概念,大概轮廓也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生计苦苦劳作的人。
我基本没想过,他们也是有很多说不出来的内心的苦楚。一直以为他们的苦楚是看得见摸得着,今天有饭、明天没收入的苦,而不是这种心里空落落,没有具体事但是心里不痛快,想说什么不知从何说起的苦。
这里唯一的外国人“老詹”没有这种苦,因为他心里有信仰,内心不空。而普通的中国百姓们,却各有各的内心里的苦,很多人找了爱好来排解这种苦,所以我们看到里边的人有喜欢做木匠活的、有喜欢听戏的、有喜欢喊丧的,他们是在用不同形式来排解心中的无聊与寂寞。
这种苦,浩浩汤汤几千年,流转于中国普通劳苦大众之中。他们不会说,不会写,不会传达,只能默默承受、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