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大熊猫!(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如果是正常活动,大熊猫一个小时只会移动十几米。研究人员通过熊猫戴的颈圈发现,熊猫走不了多远就会坐下来吃东西,一吃就是20分钟至30分钟,再挪挪屁股到另外一片竹林里面去吃,因此节约了能量。
但要注意,熊猫真正跑起来也很快,一天跑十几公里、二十公里也没问题。(原来是隐藏实力了)
粪便一点不臭,还带有竹香
野生大熊猫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一般很难见到,而大熊猫如此多的种群数量是如何统计确定的?
观察大熊猫的粪便是观测熊猫生态行为和种群数量最重要的手段。节目组在前往观测研究站途中,就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粪便,在魏辅文的指导下,主持人鲁健拾起一团熊猫粪便,靠近鼻子一闻,竟然一点都不臭!还带有竹子的清香↓
其实,观察大便的方法是魏辅文的老师胡锦矗先生建立的“胡氏咬节法”,即通过大熊猫粪便里竹子残桩的大小来判断大熊猫的年龄。
在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魏辅文与团队成员开始尝试在调查方法上的创新——从大熊猫粪便外的黏膜中提取DNA,通过分子学鉴定几团粪便是不是属于同一只大熊猫。
距离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魏辅文对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做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种群数量在增长,栖息地在恢复,我估计应该在2000只以上了。”
国宝“喜提降级”背后
中国“熊猫人”在行动
如今,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国宝“喜提降级”,背后是一代代“熊猫人”的接力。
从事大熊猫研究与保护的科学家们,有个统一的称呼——“熊猫人”。魏辅文是中国第二代“熊猫人”,他的老师是有着“大熊猫之父”之称的胡锦矗教授。
在深山中开展研究工作,艰苦的程度可想而知。魏辅文回忆称,当年与胡锦矗教授在凉山山系的马边建站时,一切都要他们自己动手。砍木头盖屋时,木头碎渣崩到他身上鲜血直流,没有药只能靠自然愈合,伤疤至今清晰可见。
此外,当地的天气非常潮湿,一年有200多天有雾,魏辅文带着三个学生出门一趟,回来大家身上抖下来的蚂蟥加起来有二三百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