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动画中,英雄人物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变(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我国是一个“多神论”国家,大到补天造人的女娲、小到少数民族神话故事中的“火神”,这些形象都在我国动画电影中有所表现。
《女娲补天》、《火童》、《泼水节的传说》、《长发妹》等影片直接将传统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形象照搬到动画中来,他们具有“不死之躯”和高尚的品德,他们成为“神”的历程充满着超越人性的道德光辉,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另外,早期我国动画电影中也有着具有“神性”光辉的普通人物形象,他们多为具有与生俱来的道德光辉的儿童形象。
1955 年的《神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艺术水准较高的一部木偶动画,以我国民间童话神笔马良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封建社会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马良通过神仙赠与的可以将画出来的事物都变成真的神笔,去劫富济贫,为穷人画画造福,并且智斗贪婪的官吏的故事。
马良虽然只是一个孤苦伶仃、家徒四壁的孤儿形象,但是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心系天下劳苦百姓、要与封建压迫斗争到底的英雄主义情操,马良的“神笔”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马良只 “为人民创作”,一个普通的儿童最终俨然成为了广大穷苦人民的“救世主”。
1965年家喻户晓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更是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塑造出了一对为了生产队的共同财产——羊群,而在极端严寒的气候下与风雪搏斗,甘愿牺牲自我也要守护羊群的蒙古族姐妹,影片传达了当时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价值观,这一对小姑娘具有连绝大多数成年人都难以企及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也与我国六十年代的意识形态大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