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参与者晚年自述:这事不怪我们,只怪清政府太狂妄了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1858年,清政府无奈之下,被迫签署了《天津条约》。依照惯例,这份条约需经双方政府或皇帝签署后方能生效,随后双方再在北京进行交换。于是,双方约定来年相聚北京,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双方曾约定,明年在北京再续前约。然而,清政府却突然变卦,此举激怒了英法舰队。双方因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执,矛盾重重,形势愈发紧张。
英法联军浩浩荡荡,如潮水般涌入通州。清军眼见敌军声势浩大,无法抵挡,急忙向首领巴夏礼提出和谈。然而,在和谈的过程中,双方意见分歧巨大,争执不休,难以达成共识。
起初,双方交谈融洽,气氛和谐。不料,一场关于是否该下跪磕头的争议如暗流涌动,最终竟导致两人关系破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巴夏礼固执己见,认为他们不受大清帝国束缚,无需向皇帝顶礼膜拜。然而,清政府却坚守传统礼制,强调皇帝至高无上,无论何人,见君必须行跪拜之礼,以彰显皇权之威严。
清军争执不休,突然变脸,竟然把巴夏礼一行39人全数抓获。得知消息的英法联军在城外守候,仅凭3500勇士,便轻松击败清军两万人之众,真可谓以少胜多,令人咋舌。
清政府见状怒不可遏,愤然将巴夏礼等人擒获,并将其押至京郊刑部大牢。随后,清廷对他们施以严酷的刑讯,企图从他们口中逼问出更多的秘密。
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惊慌失措,匆匆逃离至承德避难。在此之后,恭亲王奕訢临危受命,肩负起重任,处理后续事宜,尽显英勇与担当。
奕訢曾承诺五天内释放巴夏礼等人,然而五天过去,众人却只收到了一封书信。信中巴夏礼声称一切安好,但时光再逝五日,巴夏礼仍被困未得自由。如此失信,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