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绝美纪录片,终于出续集了(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李白醉卧于闹市。
当然,如果止步于此,显然只是以视觉化的方式,帮我们回顾了一下那些年我们背到烂熟的唐诗。
但《中国》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诗人同样是人,是时代中的人,创作更无法脱离时代。作为言志的诗,更是诗人内心的折射,而人心,折射的是时代。
《惊变》是把诗人的命运置于时代背景里,借个人命运的跌宕和诗人的创作,折射一个时代的兴衰变迁,是以诗证史,也是以“诗心”观照历史。
一个例子,是当旁白娓娓道来唐代的制度、思想、社会的历史演变,画面描摹的却是醉卧的李白在闹市中的大石上醒来,将梦中的佳句揉碎撒落,仰天大笑,肆意张扬。
李白,这个唐代特质最浓的诗人身上,自然流露的是盛唐气度。
如《惊变》的命名,《中国》第一集要讲的不只是盛唐面貌,而是唐“极盛”到“极衰”,这必然要讲到安史之乱——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片子怎么呈现?
不是一边大段枯燥地叙事,一边把血淋淋的战争剥给你看,而是通过杜甫的眼光去看:他孤身屹立,背后的天空映照着安史之乱。
一个慢镜头的转身,全是悲悯,一如他的诗。
都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很多人爱苏东坡,正是爱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欣赏他在逆境中依然能看到美,能够 “独善其身”,完成自我,这是很可贵的能力。
而杜甫相反,他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苦哈哈的,是“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叶嘉莹先生评价得很准确,她说杜甫是一个不会“退”的诗人。
因为他放不下。
但他想的从来不只是自己,他忧己忧家,更忧国忧民:
当他遭遇儿子被饿死的锥心之痛,他为天下苍生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
当他的茅屋在风雨中飘摇,他祈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有地方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