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领略自然魅力品读生命史诗(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背靠天坛公园,面朝天桥艺术中心,一座“山”字形米黄色建筑安静地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南端,这就是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博物馆,其前身是1951年4月成立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馆内收藏30多万件标本,基本陈列以生物进化为主线、生物多样性为主题,包括古生物、动物、植物、人类四大内容板块,生动展示地球变迁和生命起源、发展的全景图,让观众感受自然之美、造物之奇。
探寻远古生物奥秘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馆徽上,有一个“长脖子大块头”的剪影,它是井研马门溪龙。身长26米的它,脖子长度占身体的一半,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脖子占比最长的恐龙。
走进古爬行动物厅,井研马门溪龙骨架格外引人注目。北京自然博物馆讲解员杨静介绍,井研马门溪龙生活在1.5亿年前,是侏罗纪晚期的植食性恐龙,由于身躯庞大、行动迟缓,长长的脖子能帮助它减少身体移动,高效地获取树叶等食物。
在井研马门溪龙这个“大块头”身旁,身长约6米、站起来约2米高的许氏禄丰龙只能算“小个子”。虽然貌不惊人,许氏禄丰龙却有“中国第一龙”的美称,它是由中国科学家自主发现、研究并命名的第一具恐龙。1939年,古生物学家、北京自然博物馆首任馆长杨锺健在云南禄丰发掘出恐龙骨架化石,1941年将其命名为许氏禄丰龙。许氏禄丰龙生活在2亿多年前,是目前已知中国境内生存时代最早的恐龙之一。1958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三枚古生物纪念邮票,其中一枚是许氏禄丰龙的骨架和复原图,这是全世界第一枚恐龙邮票。
展厅里还能看到世界上最完好的恐龙蛋窝、岩层双面都有恐龙脚印的化石板等,它们记录着恐龙族群的生存印迹,唤起人们对这些古老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遐想。
古哺乳动物厅以暖黄色为背景色,这是古哺乳动物化石原始埋藏地层中的岩石颜色。这个展厅里也有一大一小两种“明星动物”。
大的是黄河象。上世纪8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黄河象,它生活在200万年前,学名叫师氏剑齿象。剑齿象是一种已灭绝的古象,其化石仅见于亚洲和非洲,大多是头骨或牙齿等局部的化石。1973年,甘肃省合水县出土了一具世界上迄今所见最完整的剑齿象骨骼化石,除了尾骨之外,其他部分都保存完好,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缺失。因其出土地位于黄河流域,被称为黄河象。展厅里展示了黄河象头骨化石,从它宽阔的方脑门、3米长的象牙来判断,这是一头公象。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