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纪录片《爸爸的木匠小屋》以温情打动网友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一季海报
郑安全是一名木工爱好者,也是女儿郑若行拍摄的系列纪录片《爸爸的木匠小屋》里的主角。
2015年开播至今,该纪录片两季播放量近2000万,收获豆瓣9.2的评分。
在纪录片里,郑爸爸顺应24个节气做出别具一格的木器,受到万千网友的喜爱。镜头下的郑爸爸神情恬淡,手里的木头宛若起舞;每件木器构思精巧,充满情调。除了精湛的木工工艺,许多网友也被郑爸爸一家暖暖的温情打动。
做木工是伴随郑爸爸一生的爱好。女儿郑若行学导演回到家,觉得爸爸做的东西非常有趣,当时随手发了一些在网上,没想到大家都很惊叹,原来传统木工能做成这个样子,这些热情启发了她拍纪录片记录爸爸的手艺。
喜欢琢磨机械的郑爸爸,外貌却特别文艺,讲一口杭普,慢条斯理,人淡淡的。但说起做木器时的那些“小发明”,一下子就话多人轻快,笑得很开心。女儿不时在一旁“翻译”杭普的奥义,穿插着小时候和爸爸做的趣事,对谈时感受到又萌又暖的气息。
“木头是活的”
郑爸爸出生于50年代,17岁下乡成为知青后,他想学一门手艺傍身,“我们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能学的东西这么多,男的一般都是学木工、建筑。”当时正好他身边有些年长一点的朋友比较熟悉木匠手艺,于是“跟着他们就玩了起来”。从打下手开始,渐渐学会做家具、盖木房,从此对木工特别感兴趣。
此后四十余年,木工虽然不是郑爸爸的主业,但无论家搬到哪里,他都会找出一个小空间作为木工房。“当时生活条件挺差的,家里没地方,我在阳台上放一些工具,也可以做一点东西。”
多年以来,郑爸爸觉得最欣慰的一点就是“没有把这个东西丢了”。同年龄跟他一起学做木工的人,都没坚持下去。而他是当成一个爱好,一直“玩”了下来。
在郑爸爸眼里,木头的质感要比其他的材质好,“木头像一个活的东西”。他觉得每一棵树木长到成材都很不容易,必须认真对待,“木头不是越名贵越好,关键是因材施用”。他说,“我们这一代刚好是最后一批学到传统工艺的木工,以前木头非常紧缺,做东西都要仔细计算拼板,不像现在这样浪费。”郑爸爸遗憾的是,“现在的木匠太注重造型,在结构上没有真正下到功夫。实际上结构才是木工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