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儿童电影怎么这么少(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儿童文学作家陆梅在《为孩子写作》中写道,“优秀的儿童文学应当具备哪些要素?比如关怀弱者、抚慰人生,比如写出众生平等、万物有灵,比如写出爱的光、爱的宽恕和一切自由美好的生命。能够写出这些作品的作者,显然具备了宽阔的历史视野和基本的世界观。”儿童文学作家如此,儿童电影创作者们何尝不需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如果电影制作者和创作者只盯着电影有没有人投资,只考虑资本层面的运作,而没有“觉醒和悲悯的能力”,没有“进而去唤醒”的责任,他们创作出的产品一定“看不见远方”的。
伊朗有一部儿童电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该片囊括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在内的各类国际电影节11项大奖。故事情节很简单,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很多人看到最后,都“暖暖”地落泪。要知道,这部世界级的儿童电影投资只有区区18万美元。打动观众的不是投资,而是诚意吧。
“无投资”永远不是制作不出优秀儿童电影的根本原因,发行渠道不透明、院线排片少是不是关键所在呢?如果是真正的好电影,院线又不傻不呆,有口碑的事情又怎么会不做?讨论“国产优秀儿童电影哪里去了”的问题,往往会陷入死循环,因为儿童电影市场不景气,所以培育不了相关人才;而没有相关专业人才的努力,又怎么可能打造出好的市场呢?
说来也奇怪,在孩子的问题上,几乎所有领域都说“孩子的钱好挣”,从玩具到游戏再到课外辅导,太多的领域都在争夺孩子这个市场,可唯独孩子的“精神产品”消费领域,“国内制作”却力有不逮。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是我们缺乏真正“为孩子服务”的意识?他们或者习惯从成年人的角度俯视孩子,用一些“弱智”的故事对付孩子;或者是蹭一些其他IP的热度,靠模仿靠山寨来挣一笔“快钱”。没有一种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孩子,又如何能制作出打动孩子的电影呢?在包括儿童电影在内的孩子精神产品消费领域,我们主动将儿童与成人切割,很少去考虑儿童与成人的内在关系。人们为什么总对自己的童年念念不忘,不是为了简单的怀旧和追忆,而是为了唤醒自己的童年,从而去启迪别人的童年。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提到儿童电影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会把儿童与成年人切割得泾渭分明,再用一些“小儿科”的内容去应付孩子呢?
在剖析“国产儿童电影”的问题时,一些专业人士提到了国外“合家欢影片”的概念,《大圣归来》制片人、华博朗润文化CEO胡明在采访中坦言,“好莱坞没有儿童电影的概念,他们就叫‘合家欢影片’。国内一些创作者在这一点上没有吃透。”说得简单一点,“合家欢影片”的理念本质无非也是遵循了“唤醒自己的童年,启迪别人的童年”的内在逻辑。那些被人记得住的儿童影片,既是儿童的,也是成人的。
以电影的形式“唤醒自己的童年,启迪别人的童年”,当然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市场的运作,但最需要的,一定是那颗“为孩子服务”的初心。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