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若不是走上绝路,谁愿意写这绝句(7)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会给自己安排一个新籍贯?
他在隐瞒什么?或者说,在纠正什么?一切都非常可疑。
然而,更可疑的是他的经历。
从公元756年冬入伙李璘,到公元759年春“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果把李白这两年半中的经历逐一罗列,看看会发现什么:
入伙—下狱—出狱—遭追杀—流放—赦免。
首先,那可是谋逆罪,可能“出狱”和“大赦”吗?要知道,再仁慈的帝王,对谋逆罪都是零容忍。
翻开《资治通鉴》,唐朝的帝王们动不动就搞大赦天下,其实能赦的都是一般罪犯,涉及谋逆篡权,不株连家族已经算是仁慈。
明英宗曾给功臣发过丹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上面有这样一句:“除谋逆不宥外,其余若犯死罪,免尔本身一次。”宥(yòu)是饶恕。杀人放火都会你给续一条命,但如果谋逆,绝不饶恕。
苏轼愤青多少年都没事儿,最危机的时刻是哪次呢?
是口嗨了一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政敌给他扣的帽子,就是不臣之心。世间只有一条龙,姓赵,蛰龙是啥?你家养的吗?
如果不是宋神宗,如果不是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苏轼可能就真到九泉了。
谋逆罪,哪会轻易赦免!
再说了,弟弟李璘都必须死,凭什么李白活着?
其中的原因,正好暗合了第二个疑点。
细思李白这两年半的遭遇,明显有两股力量博弈的痕迹。一方“欲杀”,一方“怜才”;一方继续追杀,一方奋力保护,最终挺李派获胜。
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我重新梳理各方关系时,忽然想起另外一个著名故事:十几年前,李白就已做过翰林待诏,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没错,在唐肃宗、李璘、李白的关系网中心的,恰恰是唐玄宗。
让我们大胆推演一下吧:手心手背都是肉,哥哥弟弟都姓李。
当那个理智到残酷的B计划在唐玄宗内心闪现时,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兼顾两个儿子。
对于哥哥唐肃宗,这个刚刚建立的小朝廷(在灵武继位时,满朝文武不足三十人),玄宗从成都派去了房琯、韦见素、高适等人,成立新政府的领导班子。
不过,后面的事十分诡异,这些玄宗系权臣煊赫一时,随后被一一罢免,无一例外。
而对于李璘,他能给的实在有限。身边的老臣重臣,总不能派到一个王爷身边吧,那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于是,他想起了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