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速食的时代,他们用三年探寻精神生活(4)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没有成功经验在前,制作压力相对会更大,尤其以“精神思辨”“哲学对话”作为关键词,需要呈现的内容本身就错综复杂,每走一步都像是在迷雾丛林中踩出一条全新的路。
即便是由资深视频节目的制片人和导演团队组成的尤里卡工作室,在摸索“思想纪录片”这个国内尚处空白的品类时,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经历。 《解释鸿沟》从初具想法到落地,再到如今的播出,经过了三年的打磨。
在样片试着剪辑出来前,制作团队唯一能确定也许只有:要将这部纪录片献给仍旧渴望良好生活,不愿被所谓的“放弃思考”大流卷走的人。
“这种对智性的对话感兴趣的人,实际上非常多,(但)现在这样的一种媒体形式,它落不下来。”在《解释鸿沟》第一期中,陈嘉映如此指出“思想类”节目所面临的问题——并非这类内容没有受众,而是现有的媒体形式下,这类内容很难落地,更难被做好。
作为同样生产内容的同行,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到,一部聚焦于思想与精神领域的影片,不可避免要涉及到诸多堆叠的概念、学术用词,话题也很容易走向严肃、沉重。
因此,如何降低内容的观看门槛,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是一件需要平衡与取舍的事情。随之而来的则是内容呈现的难度——如何保证话题以及思考的连贯性不被画面的切换打断?如何在虚空的思辨中增添更落地的场景?这些都需要被一 一思考。
总导演朱凌卿在面对陈嘉映提出的问题时,给出的答案是:“落到观众的角度上来讲,是这套思维逻辑、原则,如何能作用于我的生活。”
于是,我们最终在《解释鸿沟》的镜头中,能够看到陈嘉映走出书房,走进生活场域,让哲学的思辨与讨论,回归到具体的生活议题。
从节目播出后的口碑反馈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少观众对于这部极具开创性的节目给予了感谢与赞扬。
比如有人认为:“非专业人士对哲学的兴趣最终源于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说,这个纪录片绝对提供了足够的启发。”也有观众表示:“《解释鸿沟》带给了大众一种新的、不常见的思考图景,以及茫茫人海中另一位‘普通人’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