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评审潜规则揭秘(3)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实际显然不是这样。早在1985年,中国就开始了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化,自此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越来越少。1980年,政府补贴占医院收入的比重为30%,1985年降为27%;1985年以后,政府补贴降速加快,1987年骤降到19%,然后一路下滑;到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补贴比重仅占医院收入的6%。
2016年,中国在医疗卫生支出的预算为1.2万亿,与2015年GDP相比,只占1.8%。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一般在10%上下,多数欠发达国家也有5%左右。
既然,国家的投入并不能起太多作用,医院的实力基本上就是看自己的创收能力。但人多钱多的地级市又是为何在医疗上跟不上?
这或者是在中国医疗领域特殊的“马太效应”。所谓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多者越多,少者越少。从增长速度来看,中国的三甲医院数量的确存在这样的趋势。
2012年,北京有51家三甲医院,上海39家三甲医院。现在,帝都与魔都的三甲医院分别增加到86家和60家。而深圳在这些年间只从8家增长到11家。2012年的苏州,三甲医院只有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一家,现在是8家,而南京在2012年是24家,现在40家。就这样的增长下去,北上广迟早是全民实现三甲就在家门口。
在三甲医院的占比上已经出现“多者越多,少者越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多和少不仅取决于钱,还取决于人。
一方面,中国的医疗资源极为不均衡,还分出了三六九等。而且,我们普遍认为,同样是三甲医院,一般地级市的三甲肯定比不上北京的。另一方面,民众对医学缺乏常识,对医院缺乏信任,在无法了解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更多人会倾向于尽量找最好的医院,看个感冒也要优先光顾专家、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求医者通宵排队挂号
这导致的后果是,优秀医护人才都集中在最好的城市和最好的医院。人才也是评级的指标,但医生不比病床和设备,有钱就能买到。人家也要考虑医院能不能给自己更好的发展、升迁平台。而求医的人涌向原本就更好的医院,虽然让这些医院感到压力山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医院因此收入要比一般医院好很多,且更能吸引好医生。顺便交代一句,级别越高的医院收费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