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又致郁的《致不灭的你》,如何在“发刀”中呈现温暖?(2)
2022-10-26 来源:旧番剧
不死不灭的主角,在告别相知相遇的人后得到成长,观众们也因此产生了对于生存与死亡的思考。
面对主角见证角色死亡收获刺激、获得新形态的“发刀”设定,一些国内观众在评论、弹幕以及社交平台中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人在观看时质疑“真的存在乐园吗”,有人困惑“剧情设置是不是为刀而刀”,还有观众表示“少年失望后返回家还不如继续往前走,说不定就到目的地了”……从这些评论中足以感受到,面对生死,中日两国民众呈现出的巨大文化差异,以及不同的审美观念。
在国人看来,纵使人从孕育出生走向衰老死亡是自然过程,但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敬畏死亡,往往认为只要活下去才会看到希望。而在日本人眼里,死亡是一件极具美感和意义的事情,象征着全新的开始。
若想深究产生以上不同认知的根本原因,还要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物哀”开始讲起。
由于日本地理位置特殊,资源匮乏、灾害频发,日本人自古以来都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相信人生无常,美好的事物也注定难以长久存在。日本人对万事万物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物哀”便是在用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共情。叶渭渠先生在《日本文学思潮史》中提到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经历时间沉淀,“物哀”美学不断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被反复运用到文娱作品中。于是无论感叹、赞美还是惋惜、爱怜,不少日本文娱作品中,总会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感。像春季樱花、夏日烟火、秋天枫叶、冬季大雪,皆为日本“物哀”美学的重要意象。
例如当我们提及“樱花”、“动漫”时,不少人总会不自觉想起《秒速五厘米》中的那句:“如果樱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那么两颗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我要用什么样的速度,才能与你相遇?”
《秒速五厘米》呈现男女主从学生时代到步入社会的历程,同样展示出一种特殊的“物哀美”——少年时期的懵懂爱情美好且动人,但两人因为现实生活变化无常而渐行渐远,为作品增添了令人惆怅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