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从春晚出发,我和壬寅虎年有个约定(3)
2022-10-30 来源:旧番剧
2021年,云南群象北上南归的新闻牵动着世人的心。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在春晚音乐短剧《万象回春》中徐徐展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原生态情景表演《土地的歌》汇聚鄂西《石工号子》、陕北《艄公谣》、大兴安岭《敖鲁古雅》、闽东宁德《采茶歌》、滇西洱海《心肝票》五地民风民乐,一席人与自然的对话,表达了中国人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文明最质朴的情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对电视前观看春晚的云南临沧云县漫湾镇昔宜村水坝头村村长、科普工作者熊紫春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壬寅虎年,他和中国青年网记者诉说着这样的约定……
新的一年,我和壬寅虎年有个约定,那就是希望与更多“后浪”一起“逐虫”、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大家好,我是熊紫春。先给大家来一个科普:你知道“虫中昙花”蜉蝣吗?它的成虫羽化后只有不到一天的存活时间,可谓“朝生暮死”。即使昆虫界的“长寿老人”,寿命也不过寥寥数月而已。通过观察昆虫的生存状态,可以更好地研究生物的多样性。
和昆虫打交道,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因为对昆虫和家乡的热爱,所以我大学毕业后放弃去往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老家继续研究昆虫,却遭乡亲们质疑“读书无用”:“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回来找‘臭屁虫’。”质疑的声音层出不穷,甚至有的家长将我列为教育孩子的“反面典型”。
面对质疑,我从不曾放弃,我想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只要心怀热爱,锚定方向,回到小山村也大有可为。一年365天,我有超过半年的时间在野外做昆虫考察。在野外用煤气灶煮面条吃、睡帐篷、睡车里、被蚂蟥咬上几口,已是家常便饭。我认为“昆虫”是把家乡推向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为更多人科普昆虫,也可以通过它为家乡打造出知名度。
于是,从2017年开始,我坚持每天拍摄、剪辑昆虫的科普解说视频,给大家科普昆虫知识。同时,为了集中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我自费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乡村博物馆,展示昆虫标本、彝族人独有的民俗器具、农耕时代保留下来的古旧物件等。我希望能够以乡村博物馆为中心,融汇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一方面为家乡的孩子做好自然科学教育,另一方面打造出对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青少年的科普研学路线。8年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我对我们村及周边区域进行昆虫为主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制作昆虫标本上千个,发现并发表临沧地区昆虫新物种15个、中国新记录种1个、云南新记录种1个。在我和乡亲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村子和我一起研究昆虫,乡亲们逐渐富了起来,我也逐渐成了家长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