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小成本动画《新愚公移山》探索国漫传承传统文化
2022-10-30 来源:旧番剧
“这是我儿子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我特意选择了传统文化题材,对孩子是一种教育。”国产动画电影《新愚公移山》公映后,一位带着三岁儿子前来观影的母亲这样描述选择的理由。让这位年轻妈妈没有想到的是,这部动画片不但让自己看得津津有味,连首次进入影院的儿子也沉浸其中,甚至重复了不少片中台词。
“变”是《新愚公移山》赢得大小观众认可的关键。影片在借力经典优势的同时,却没有拘泥于文本局限,而是根据当代价值与情感判断,进行“故事新编”:原著的主人公从愚公变为愚公的儿子清风;原著中仅寥寥数语描绘的山神被赋予了幽默的戏剧看点;“移山”这一看似“不自量力”的行为则被引申到对梦想的坚守。人与长辈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梦想的关系被植入故事之中,让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共情一刻。
作为一部二维手绘小成本动画电影,《新愚公移山》在制作层面上与《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大制作不可同日而语;与同期不少院线大片相比,其排片量与宣传手段也十分有限。然而,小而精的作品才是撑起产业的大多数。这个基于传统寓言,专注故事本身的小制作,不啻为探索国漫小精品撬动传统文化代际传承、海外传播潜力的有益样本。
以当代视角为古典文本注入新活力
经年累月的传播、解读,让《列子》中这则短小寓言信息超载,如何用当代观众普遍接受的逻辑、观念重构故事,是《新愚公移山》一大创作难点。《新愚公移山》的文学统筹吕凡妮说:“影片中没有一个绝对反派,因为我们想讨论与展现的并非人与自然的对抗,而是人与环境如何和谐共生,以及人何以为最初的梦想前赴后继、燃尽一生。”
为了让附加信息“清零”,构建合理的人物动机线。《新愚公移山》专门请来迪士尼中国公司原创意总监、编剧马克·汉德勒参与创作,并从孕育文化的大地中探寻故事的起承转合。“在我们写剧本的第一页之前,团队就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从上海出发去了陕西和河南,研究和了解愚公移山故事的根源。”马克·汉德勒介绍。在采风中,这位外国编剧被中国人基于农耕文明的安土重迁思想所感动,于是他为“移山”安上了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由头:愚公的部落正在经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转化阶段,移山是为了给农作物更多的种植空间与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