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脑机设备获批人脑试验,“数字永生”时代真的要来了吗?(5)
2022-10-31 来源:旧番剧
本次大会旨在为Neuralink的下一步发展招募更多的员工,马斯克称:“无论你是材料科学、电子科学、生物科学、手术、软件、神经科学方面的人才,还是动物驯养员,我们都非常欢迎你加入我们位于加州的团队。”
让AI成为人类的工具,脑机真的准备好了吗?
你的手机已经是你的延伸,而你已经是个电子人。——埃隆·马斯克
为了防止人类文明在AI发展出超级智慧之前,不至于沦为AI的宠物。马斯克一直试图通过脑机技术让人类获得进化,让AI成为人类的工具。
但是一切正如马斯克畅享的那般美好和顺利吗?
通过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连接的信息通路的设想早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始萌发了概念。真正落地临床是在1988年,美国实现了脑电波虚拟打字机。但这都是处于比较浅层的脑电波识别应用。
总的来说脑机技术发展还是属于比较早期,目前主流的理论是将脑机接口的形式分为有创和无创。有创的形式即在大脑中植入脑活动捕捉器也就是今天的主角Neuralink采用的技术,而无创即在大脑外部设置信号捕捉器,通过外置设备来获得大脑不同区域电流活动。
两种形式的脑机技术在现实生活中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都未达到马斯克畅想的阶段,脑机接口本身所涉及的技术十分复杂,需要多种学科高度协作。一方面需要能稳定接收大脑的神经信号,一方面又要保障技术安全,对使用者的要求也很高。
当然这当中还涉及伦理的问题,例如黑客攻击、信息隐私安全将在后文中讨论。
此外,如何从单向的信息输出向双向的信息传输(即:设备既能通过捕捉神经信息进行设备操作,与此同时,设备还会给大脑提供反馈。)发展是目前还需攻克的技术难点。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洪波认为,脑机互联最难的是大脑如何表达信息。
在目前医疗领域即使是通过脑电波、神经信号捕捉来实现来控制机器人喂食、行走都代表了脑机运用的最高层次,主要原因还是技术,脑机接口的实现步骤为,采集信号>>信息解码处理>>再编码>>反馈,作为脑机接口实现的第一步采集信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2017年中美联合脑机报告指出,以现在的电脑算力之和要平均7.4年才能使可同时记录的神经元数量翻倍的速度计算,要达到同时记录100万个神经元需要等到2100年,而要记录人脑中的所有神经元(50~100亿个),则要等到2225年。
而人脑太过复杂,要完全理解人脑需要1000亿个神经元细胞被同时测量才可以实现,而科学家能突破的研究远不及九牛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