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人”到“奔月”,东方梦工厂能否讲好“中国故事”?(4)
2022-11-03 来源:旧番剧
中国的动漫电影背靠传统文化的自信,其实大可以启发更具有“大局观”的创作意识。
不仅同公司的相同人物设置可以设置成统一的人物设定,甚至,不同的制作公司都可以共享角色设定,在大前提统一的情况下,再做好故事内容的讲述。那么,更具整体性的“中国神话宇宙”的成功搭建,或许来的会早一些。
套着“西服”唱“大戏”
与中国人讲中国故事不同,外国人讲的中国故事总有那么一股ABC的味道。而这个情况,也出现在了由美国编剧执笔、美国导演执导、美籍华裔制片人等幕后人员,联合创作的电影《飞奔去月球》上。
在影片取景、中式团圆饭等细节上,虽然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创作团队的用心,但在美国叙事方式上“嫁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既视感依旧。
看完《飞奔去月球》,有不少观众对影片中极其颠覆的“嫦娥”发出了疑问:这是让“妲己”演的“嫦娥”吗?
东西方文化融合过程中,容易出现“排异”反应的现象其实很常见,取材中国元素拍摄西方规格故事的影片更甚。以去年国庆档的动画电影《雪人奇缘》为例,很多宝妈觉得故事新奇有趣,属于很合格的合家欢电影。但也有“较真儿”的观众直言,“这片子用美国人的思维讲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在中国发生的故事”。
在更大众范围的认知中,中国人相较于美国人而言更尊重集体利益与成长,而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成长、自我提升。
所以,合拍片的故事主线如何发展,其实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故事内核是更偏向“东方”还是“西方”。常规情况下而言,更“西方”的合家欢影片的叙事脉络多为:从XX的视角/经历中,看到了他/她与其他人或事之间产生的矛盾,经过他/她个人的成长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收获了爱、成就与美好。
而在具体的肢体语言上来看,之所以“华裔”人群能够被大家一眼看出,是因为其更西化的肢体语言。而当动画片中人物的肢体语言或妆容风格更偏向西方人的时候,那么人物外形设计再靠近东方人也会在整体都“动起来”的时候,显现出水土不服的意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