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大展火到北京,80岁宫崎骏还在制作新动画(2)
2022-11-03 来源:旧番剧
“可能今后我们会看到说中文的宫崎骏。”铃木敏夫说这句话并非客套,而是宫崎骏对中国的情结。
17岁那年,宫崎骏正是看了东映公司出品的《白蛇传》而喜欢上动画,产生了对中国的好奇。他在东京的学习院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选修过中文,大学毕业后,又选择加入东映公司,成为一名动漫师。
一走进展厅,就能看到吉卜力铁三角——宫崎骏、铃木敏夫、高畑勋的合影。高畑勋已于2018年去世,这张照片也成为珍贵的一幕。
很多人第一次在展览中看到宫崎骏和高畑勋到访中国的照片。1984年,因《风之谷》的成功,宫崎骏和高畑勋受奖励赴中国旅行,从北京一路去往上海,还专程带上《风之谷》胶片拷贝去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该厂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让两位动画大师深为感动的作品。
同样因为《风之谷》的成功,他们决定成立吉卜力工作室。所谓“吉卜力”,意为“撒哈拉沙漠上吹拂的热风”,暗含着宫崎骏期待“在日本动画界掀起一阵旋风”的愿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动画界掀起长篇动画和电视动画之间的争夺战。前者以东映公司为代表,以电影般的精良水准和高成本制作动画;后者将原本每秒24帧降为每秒12帧,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也更粗制滥造。
吉卜力1985年的成立像是一个宣言,在电视兴盛的时期,他们要改变没有观影习惯的日本观众,更要对抗时代的风潮。究竟能不能成功,谁也不知道。
1986年,他们用第一部动画电影《天空之城》做赌注,结果成功了。吉卜力活了下来,并且始终坚持创始人的承诺,只做剧场版长篇动画。
作为一家原创作品的工作室,无论在日本还是世界上,这样的执着都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制作一部动画所需的时间之漫长、承担的风险之高,使得业界往往将重心放在可持续获得收入的电视动画系列上。吉卜力走了这条艰辛之路,也制作出符合自己理想中具有现实感和高品质的动画。
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吉卜力
“每一部作品都竭尽全力,创作出注重每个细节,毫不妥协的作品”,是吉卜力自创立之初就定下的目标。最初的吉卜力并不雇佣员工,而是采用创作一部作品就召集70名工作人员、作品完成就解散团队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