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3)

2022-11-03 来源:旧番剧
2006年,泉州市提线木偶戏、泉州南派布袋戏和漳州市布袋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图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布袋戏的生存一度依赖于酬神活动。但由于台湾曾发起“勤俭运动”,对庙会加以限制,因而“野台戏”的生存也大受影响。同时,各种新的娱乐形式也在挤压布袋戏的生存空间。在台湾“电影热”期间,布袋戏艺人黄俊雄曾尝试制作布袋戏电影,但反响平平。由此,相当一部分艺人意识到,布袋戏的生存不仅需要依托新的媒介,也需要对文化作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加以革新。
布袋戏走向产业化的最关键一步或可追溯到1995年“霹雳卫星电视台”的成立。运营形式的改变使之在多个方面朝着“文化工业”的方向发展。例如,早期布袋戏的情节由“排戏先生”创作,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安排剧情时主要参考传统剑侠小说,且极少分工合作。但在1996年前后,霹雳团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编剧小组。大陆研究者杜晓杰指出:“将编剧工作从一人创作扩展为小组协作,霹雳布袋戏的剧本生产其实已经走上了文化产业的流水线模式……受过良好教育且对青年文化极为熟稔的编剧人才,共同创造了霹雳布袋戏20余年来源源不断的玄幻剧本,有力保证了霹雳公司的剧集生产。”时至今日,每一部剧集在创作时均由多名编剧合作,每名编剧负责其中一条线索,并有专人掌控总体大纲。不同编剧还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布袋戏迷中具有相当的辨识度。

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霹雳台湾台(原“霹雳卫星电视台”)台标,左侧为“素还真”剪影。
这一产业化过程也在布袋戏的音乐编曲模式上有所体现。在霹雳布袋戏中,每一名重要角色均有自己的“角色曲”和“武戏曲”,用于配合文戏和武戏。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安排“抒情曲”、“情境曲”和“壮烈曲”(用于角色战死退场)。其种类划分之细腻,制作之精良,一度让霹雳被称为“亚洲第一古风电子音乐公司”。而支撑这一美誉的正是霹雳背后的编曲团队,其中不同的编曲老师各有所长(如张卫帆擅长燃向编曲,代表作有《天行日月》,浩旭善用鼓点,代表作有《日出峨眉》,贾爱国的《替天行道》和《觉》潇洒紧凑)。正因如此,台湾学者张轩豪评价道:“布袋戏这个最本土的文化产物,不断学习西方媒体经营手法与行销策略,彻底地将文化工业的特色和本质展露无疑。”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