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奥斯卡的《哪吒》热度不散,我们需要哪些“冷”思考?(3)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在全球化语境下,要提高中国动画的国际影响力,我们是割断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随波逐流,还是强固自己的民族文化根基成为世界不同民族中的一员?答案很明显,一厢情愿的“西方化”并不会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同。中国动画的主体性只能从中国的民族性开始,才能够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动画艺术比肩于世界动画艺术之林。
放眼世界,美、日动画之所以如日中天,恰恰是因为它们继承了它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开掘,才有了持续的辉煌。就美国动画史而言,由迪斯尼1937年《白雪公主》建立起来的许多原则,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比如片中典型的歌舞剧形式,不但在《美女与野兽》《狮子王》这些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动画片中得以沿用,而且在近年《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这类现象级动画片中也照样“穿插得体”,从文化层面演绎了美国影视中的娱乐狂欢精神。
日本动画片同样如此,比如日本自平安朝以来的“物哀”美学传统,就如同缕缕青烟似地漂浮、弥散在后世的动画作品中,化作了对绿色自然的依恋、对生命易逝的感伤,对传统生活的怀旧,如老一辈的宫崎骏《天空之城》《龙猫》,大友克洋《蒸汽男孩》、押井守《空中杀手》,以及年轻一代新海诚《言叶之庭》、新房昭之“物语系列”等,都在形式各异的表达之下流露出对传统美学精神的皈依。
可以看到,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从来都没有因为社会发展的高度现代化以及后现代化而舍弃自身的民族化传统。“当然,我们不能把因循守旧作为不思进取的理由,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发展确实需要进一步的开掘和深化,但是现代的民族化必然依托于传统的民族化,生发于传统的民族化,民族化不是无源之水,没有一种民族的文化可以是非传统的、纯粹商业的。”聂欣如说。中国动画只有守住了文化上的自信,才能够具有主体意识,进而获得世界的认同。
作者:驻京见习记者罗娜
图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官方微博
编辑:罗娜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