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警长》与国漫转型路(6)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这部世纪末的大作,在当年的票房是2900万,是美漫《花木兰》的两倍有余。如果用2017年的国内票房数据等比例换算,《宝莲灯》的票房应在17亿左右。
然而,这个战绩还不够。
《宝莲灯》总投入是1200万,加上宣发、影院分成等费用,《宝莲灯》至少要斩获3600万才能保证盈利。这场豪赌,上美还是赌输了700万。
由于这场商业亏损,上美进入萎靡不振的状态。2007年,上美再投入1500万拍摄《勇士》,但市场效果极为惨淡,上映3天即遭下架。如今的上美,只能把老片缝缝补补丢进影院。曾遭质疑的《黑猫警长》和《葫芦兄弟》一起,被上美重制画面炒了冷饭。
国漫的溃败,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动漫市场开放的脚步是否过快了?
如果是,那就要和其它市场保持步调一致:
逐步开放,分批次开放。
国漫是计划经济的巨人,也是市场经济的雏鸟。在腾飞之前,保护必不可少。上海美术厂就是个惨痛的教训:羽翼一撤,这只孱弱的雏鸟渴望高飞,却一头摔在悬崖下。
这个教训太惨重了。
2006年9月1日,旨在扶持国漫的“禁播令”出台,晚五点至八点的黄金时间段将禁止播出国外动画。对内,则对动漫企业实行补贴。
但效果并不明显,投身民企或外企的动漫人失去了做作品的决断权。老上美式不顾市场档期的慢节奏被基本舍弃,一部分“机巧的速成品”涌现于国漫市场。同时,观众群体形成分流:青少年通过漫画或网络追逐日美作品,缺少经济能力的低幼群体成为电视动画的主流,这也缔造了新世纪的“低幼国漫三巨头”:蓝猫、喜羊羊和熊大熊二。
由于电视作品的篇幅要求,导致低幼时代的国漫普遍轻视画面表现,从艺术品走向了快消品。在剧本充足的情况下,喜羊羊作品甚至能以一天两集的速度批量生产。
尽管取得极大的市场成功,但快消品的质量,让低幼国漫尚不足以走出国门。《蓝猫淘气三千问》的创始人不无痛惜地说:“我是搞艺术的,我很清楚,蓝猫成不了青少年的偶像。
它只是这个时代的配角,不是主角。
”
3
走向世界
如果用今人的眼光打量《黑猫警长》,可以发现众多国漫转型时期的特点:例如作品并不适应系列短片的特点,仍停留在“用一集时间把故事讲完讲透”的长片思路里。而首次脱离“中国风”,尝试用动物形象讲现代科普故事,则让戴铁郎和他的团队备受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