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网文年代幸存的非典型作家(7)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感一直都在。在微博上,他能和大V“战争史研究WHS”结成娃娃亲“亲家”,也愿意拿出自己的“大作家”身份,为那些因“属羊”或者“属相不合”而遭遇家庭反对的年轻人背书,挽救一段即将遭遇不幸的感情。
在许多读者看来,马伯庸就是一个是非分明又和气幽默的同龄人,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也不是不可接近的偶像。
“我评价自己的性格就是八个字:随遇而安,率性而为。
”他说。
特别是在儿子马小烦出生后,马伯庸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在微博,他变成了一个花式晒娃的父亲,他有了一个新的角色,去“审视整个人生”。
再读到类似《西游记》中金山寺法明长老收养唐玄奘,抚养了18年长大成人等情节时,身为人父的马伯庸,开始感慨以前注意不到的事情——“哪有什么一晃18年,养孩子成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变化的还有马伯庸的创作状态。

马伯庸,网文年代幸存的非典型作家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图源:长安十二时辰官微
“我最早开始创作的时候,更感兴趣的是历史的平衡,喜欢杂糅的东西,把东方西方的各种元素合在一块。”回顾马伯庸的作品可以发现,从2005年的《风起陇西》到2017年的《长安十二时辰》,都是在给现代西方专有的故事节奏、表达方式和精神内核,披上一层东方场景的外衣。也就是说,剥离了三国或者大唐的背景,把故事放到现代,这一切仍然成立。
“现在,我的兴趣点集中在一些明清时代的档案,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史。”这在马伯庸最近的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体现得很明显。“我希望
在历史的细节中挖掘出普遍的规律
,从一些很低的视角来解读整个历史。”
马伯庸说。
这也是时代留给马伯庸的机会——在这个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有不少研究“个人史”“家族史”和地方志的学者,和马伯庸一样试图从历史的小断面中寻找规律,但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阅读门槛极高,难以触达普通读者;互联网一代的写作者们,往往又面临着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字的更新压力,纵有流量,也难以俯下身来挖掘故纸堆中的故事。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