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的乡村再出发、跟着古诗词打卡江苏赏月地|人文周刊特别策划(9)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从红色李巷今日的盛名,追溯当时的纸上蓝图,才发现,乡村的一切生长都有迹可循,乡村的一切发展都需要精心设计。
乡村“高光时刻”来临
最终要做“时间的朋友”
平心而论,昆山、溧水、溧阳的乡村作为大城市的腹地,天然拥有更多机遇,而在苏中苏北,乡村的发展视野受到局限。和宿迁牛角淹的村民闲唠家常,大爷遗憾,说牛角淹去年火了,今年的热乎劲儿就有点消退。“网红”之后如何“长红”,如何拓宽产业形态、农民增收途径,是牛角淹面对的新难题。在苏北某村走访,发觉村民的愿望很朴实也很“小”——临镇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上工,就足以让大娘的眼里燃起羡慕的光亮。
深度变局中的乡村,也面临着移风易俗的难题,考验着乡村治理的智慧。在一些新型社区里,光是村民私建违章、乱扔乱放,就够让村干部头疼了。红白喜事的人情开销,制约着“生活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基层减负还须落到实处,“汇报材料装了三个档案盒,上面还嫌台账太少”——又如何轻装上阵,带领乡村奔跑?
然而,眼下又是乡村从未有过的“高光时刻”。温饱过后,村民对美好生活满怀具体想象,村干部渴望在乡村天地大施拳脚,在外游子、乡贤、社会力量与资本纷纷注目乡村,城里人期待“小隐于野”、在乡村感受“从前慢”——多重因素推波助澜了当前的“乡建热”。那么,乡建还能做什么?
首先应该问,乡建应该是什么。服务旅游的乡建立场,已逐渐纠偏为主客共享。大拆大并的乡建方法,被“微介入”“微更新”或曰“有机更新”“渐进式更新”取代,更强调保留村民与土地的血脉纠缠,更尊重乡村空间形式与生活模式的关联形态,更关注减少成本、建立容错纠错的健康机制。
在泰州周庄村,让记者惊讶的是,除了凉亭等公共空间的打造,这个备受好评的紫金奖作品几乎看不到明显的设计痕迹,有时甚至是“反设计”的。比如,一栋民居以中式大门混搭欧式栏杆,就那么风格杂糅地矗立在路口,但违和感从心头升起后,又很快化作会心一笑。其实,乡土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巨变,保留“时空压缩”形成的真实驳杂,也是一种乡建之道,这背后的深层用意一如张川所言,是“要让乡村真正成为与城市对等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