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鸟巢的“国风音乐”:从亚文化走向主流,二次元准备好了吗?(9)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不可否认,大众层面对于传统文化是有期待的。包括《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这样展示的节目形式,展现中国古诗中的多样表达,能够引发大众层面讨论,都证明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
但同时,古风圈层中原本的创作本身存在着的问题也在掣肘着向前的脚步。
由于古风音乐的创作几乎完全依靠网络完成,一首歌曲从填词、编曲到伴奏、演唱,后期、包装都可以拆解成为诸多独立的环节,UGC内容生产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让有能力的粉丝群体转化为创作者。
正面的例证是“墨明棋妙”的成员猛虎蔷薇、春水无觞皆是因为E大的《盛唐夜唱》的这首作品入了古风的坑。而负面效应则在于低门槛的生产使得大量的音乐价值并不高的作品同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
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2016年,一位名叫@程序员Delton 的网友在简书上发布了名为“恶俗古风自动生成器”的代码,据说是从另一位网友对古风音乐圈的吐槽而获得的灵感。由这条微博引发的讨伐,成为了数年之后古风音乐被提及的普遍印象。
编曲的问题同样突出。比起西方的爵士、布鲁斯、摇滚,古风音乐很难真正成为一种音乐类别。国风音乐的和声方法、调式调性、节奏速度等,都没有形成特色,反而显得五花八门。且由于早期版权意识的薄弱,抄袭与反抄袭界定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古风歌手小爱的妈后援会会长洛宸微告诉数娱梦工厂,“一个矛盾而又难以改变的问题,就是古风圈最初就是为爱发电,所以编曲作曲后期其实是专业而又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的工种,古风圈低龄人群也多,普遍是学生党,所以好的词曲编后期价格贵,大家可能难以承担,价格低的水平一般,所以曲目的质量又成问题,但是词曲编后期也不能说每个人都免费,这也是人家的劳动成果,所以可能就会有很多有才华的人难以施展,或者没有更多更好的作品产生。”
这是留待资本进入后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对于整体产业的一个希望——在古风音乐能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后,吸引专业的创作人和专业的团队进入。